读了比尔·波特的《寻人不遇》《禅的行囊》,被他轻松的文风吸引,更被他执着于自己的爱好吸引。
好多人的家里或者办公室里都挂着“宁静致远”的匾额或字画,且不说能否致远,仅是真正能静下来的有几人呢?在这滚滚红尘里,每天面对着无休止的欲望,能保持“修静”将是难能可贵的。比尔·波特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梦走上了探寻隐士的路。跟随着他寻找隐士的整个过程我也似乎看到了中国隐士的前世今生。
说到隐士,谈到隐士,大家或许会觉得此本书看起来会很压抑、很沉重,但其实读过之后并没有这种感觉。虽然是中国的"寻隐之旅",虽然他介绍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但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也不压抑。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作者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会让人感到一份源于心底的放松。“我舒展着四肢,躺在树荫底下,看着天上的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飘来,然后又消失在无何有之乡。听着松涛声,我想起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能把艰苦的寻隐之旅过出如此的情调,也不由得对比尔更加佩服了。
喜欢《空谷幽兰》这本书,部分缘于自己对隐士的好奇,虽然隐居这种“放下一切,避居世外”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大多数人,但与书中人物有共鸣的是,如今的年龄,已能领略到安静独处的美好。就如比尔波特在书的序言中说,他总是被孤独吸引。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他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他也希望读者能追寻并找到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
读喜欢的书,另一种乐趣是发现与作者审美的共同点。2012年,比尔波特再访终南山时,得知有些隐士已经离开,另一些正在来的路上,而有一些人已经去世了。“听到‘去世’二字,我的心里很难过。这意味着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他们曾是我见过的最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