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我离开了春暖花开,两个小时后落在了白山黑水。
这里的冬寒仍未尽然消退,春意尚浅,遥遥望去,漫野黑黝黝,原来春耕已始。
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就是那蛰伏在黑土地里的呼兰河,冰雪未融,弯弯曲曲,默默陪伴着尚未苏醒的松花江,坚毅地守护着怀里的呼兰小城。
小城并不出众,只因淌过的呼兰河,养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百年世纪成就了一名文学才女,她用流浪的生命和深植于呼兰河边上的灵魂写下了那个年代鲜活的呼兰人,留下了对这个社会的种种不甘,小城得以扬名天下,让留恋她的人趋之若鹜,包括千里之外的我。
我,抱着饱含着她念念思乡之情的《呼兰河传》,魂牵梦绕不能自已,梦中无数次穿越时空,去看那小城的人生百态,去偷窥那在园子里开心疯跑的小小的人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如今这里景象已与她书中的描述大相径庭,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是陌生的,陌生的是时过境迁,许多已不复存在;却又是熟悉的,是我熟悉的千城一面。
一直萦牵着我的心,很久很久了,虽已不可能与她相见相识,只能看她的黑白照片,前来寻迹她的童年,感慨她的过往,可这已经是我终极奢望了。
跨过呼兰河,小城那热闹的水泥坑已被尘封,那十字街和东二道街、西二道街的风景人情也大都随时光流逝,难以寻觅,唯有养育她、带给她短暂欢乐的故居在原址静默,埋藏着她的根,存放着她的魂,等待着不可能归来的她,历尽沧桑而落落寡欢。
这是一处很是像样的院子,可见当年张家家底之殷实。进了院子,迎面看到汉白玉的萧红雕像,素衣长衫,安静地坐着,一手夹着书本垂在膝上,下巴枕在另一手背上,貌似看了一会儿文字累了或忽然想起了谁而在沉思,优雅平静。
我懂得,她生活潦倒却心系民众,憧憬着不确定的未来以及对现实的沉思。
后面是堂屋,左右偏房,西有马厩,堂屋后面是她幼时和祖父玩耍快乐的地方,花草树木,藤条走廊,除了曾经的欢笑声声,一切如旧。漫步其中,臆想着祖孙两人的美好亲情,仿佛当年的快乐浮现眼前。天性聪慧、执拗的她也就是在这小小的花园获得了释放,获得了快乐,可惜自母亲去世便戛然而止,中学以后不得已颠簸流离,生无所依,这其间见证了底层民众的真实悲苦,奠定了以后的《生死场》。
这小小花园,于她梦中无异于鲁迅的百草园,我们可以想像那单调却纯粹的童年乐趣,看看花草,捉捉蝴蝶,逗逗虫子,祖孙嬉闹,还能有什么?若还有,那就是祖父对她的深切抚爱。她在这里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一生中仅有的快乐,至终难忘。
故居外边是大人孩子们欢乐的广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那个时代,这里的人们的欢乐是困苦无奈的;此时,这里的人们的欢乐是幸福满足的。
我在异乡为异客,不可能短短时光能够理解这悠悠的呼兰长河,还有广阔无际的黑土地,那个年代的人和事,特别是那个年代里的她。
我来了,不虚此行,毕竟了却了一个心愿,实现了一个梦想——我寻到了曾经的她。念旧人,最好方式莫过于读她的书,在纪念馆顺手多买了一本《萧红画传》,留作纪念。
组诗~三月~哈尔滨
《落地》
温柔一句:
慢走,再见
温暖慢慢走出机舱
寒冷没来,失落
竟然遇到家乡的车牌
无处可逃
我质疑我的初衷
楼顶阴暗处,有冷冷的雪
我关了手机
试图拒绝任何人的问候
枕头语气软弱
而只能辗转反侧
《黑土地》
黄的是丰收的遗落
黑的是勤劳的本色
村庄似乎没有醒来
土地开始脱衣裳
内心是平缓的
线条是深刻的
白桦树也没闲着
构筑了一排排鸟窝
孩子大了,就逃跑了
母亲裸露着黑黑的乳房
等待
《农机》
庞然大物
钢铁侠,精神抖擞
摆出了稀奇古怪的架势
准备战斗
那些柔软的肉体,退让了
只会喋喋不休
市场管理部
圈养了着机器,饲养着活口
领导消失了
吃饭的,替代机器微笑
微笑着
《寻萧红》
松江北,呼兰河坚硬
是她固执的性格
没有什么能够挣扎出来
除非去流浪
呼兰城,填上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泥坑
百年的黄旗宅院在那里
沉默
后花园仿佛游荡着童声
我听不见,却听懂了
门外
另一个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