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治理的复杂性
这部分分享的是,公司内部治理的复杂性。问题:一家公司需要筹集资金,是借钱融资比较好,还是股权融资比较好?有两位经济学家分别叫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曾发表过一篇文章。
假如公司盈利情况一样,采取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在外人看来公司价值一样的。毕竟一家公司的价值只取决于它赚钱、盈利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它融资的方式到底是股权还是债权。
就像一浴缸牛奶,不管你是一勺勺卖,还是先提炼一层奶油,再把稀薄的牛奶卖掉,实际上收入总量没有什么变化。这好像太简单了,近乎幼稚。
于是这二位受到了很多批评,当然也有很多引用,结果两位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人们把它叫做“莫米定律”。人们对它提出的第一个批评就是:
税制影响出资人收益,人们通过债权利息或股权分红,二者收益是不相等的。因为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赚钱了先要交税,剩余利润才能分给股东。
股权投资,有34%的收入会以公司税的形式给政府,好像股权不划算,债权划算。可债权也要交个人所得税啊,假如个税比公司税高,那股权融资好像更划算。
当然具体要看当时情况,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对公司治理有了更清楚的认知,核心就是如何理解三方的关系:公司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之间,谁更容易占便宜,谁更容易约束对方等。
公司所有者,投资人和高管比较愿意借钱,不愿意增加股权,因为借钱能限制股东数量,数量少交易费用就低,做决策就比较容易,这是其中一个趋势。
但也不能无止境借钱,债台高筑,首先形象不好,未来更加不确定,人家不敢跟你长期做生意,对公司健康不利。
高管和股东也有各种方式欺负债权人。比如公司经营不善,高管和股东给自己发了一大笔奖金,公司就解散、破产了,也有发生。
当前景不太明朗,高管和大股东会选择高风险、高回报项目赌一下,反正现状不太好,赢了的话,大部分钱归股东高管,债权人拿固定收益,赌输了债权人负责,拿不到利息,甚至本金。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博弈的,债权人明白后,就不愿意把钱借给债台高筑的公司。而是把股权和债权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比例,经济条件不同,有不同呈现。
正因为这样,公司内部治理从来不是靠一招能解决的,而是多管齐下、八仙过海才能解决。它非常有趣、好玩,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公司、行业、国家的财富状态。但起点不要忘记,就是信息不对称以及它的解决方案。
问题:为了妥善处理公司内部的复杂关系,用尽了各种精巧的办法,那么这么多的办法最大的共通点是什么呢?
一切的安排目的是让债权人、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保持一致。他们是三种不同的角色,功能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不同,但公司的制度安排,目的是让他们好像一个人。这很难,因为公司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想要利益一致,要在时间维度上进行权衡,有人想早点赚钱,有人想晚点;在风险和收益间权衡;在大股东、小股东、高管、员工间权衡。所以没有固定、唯一、客观答案,需要无尽的探索。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
前文讲了股份责任制的发明,这很伟大,因为解决了人与人间信息不对称障碍非常高的问题。好处是节约了股东间互相了解的成本,吸引大量中产阶级资金,聚集很多钱,交给专业人士管理,股东不用动手。
但正是这个优点,带来了个缺点,是股权的稀释。公司找不到大股东,所谓的大股东也就占几个、十几个、二十几个百分点。绝大多数不能监管公司,没兴趣、没精力、没时间、没能力。
能管理公司的是专业人士,但不真正拥有公司。这就带来了现代企业中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问题,二者追求目标不一样,所有者要赚钱,其他不管,经营者要更多津贴、权利和名声。
看看公司总经理,要间办公室,10、20,还是30平的呢?坐飞机,头等舱还是经济舱?雇秘书,3个还是30个呢?
经营者追求的和所有者追求的有很大差距,有时一些重大决策,关于公司未来,经理到底应该冒险还是不冒险?不冒险得过且过,太爱冒险,拿股东的钱去赌,这种不尽忠职守的行为更难监督和察觉了。
经济学鼻祖亚达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有过精彩描述:在钱财处理上,董事是为他人尽力,合伙人在为自己盘算。想让董事像合伙人一样兢兢业业不现实,就像管家,他们想的不一定是主人关心的。股份公司里经常疏忽浪费,正因如此,那外国贸易公司,业绩总比不上私人公司。
曾经有篇文章叫《现代企业与私有产权》,文中指出企业核心问题,是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很多人都觉得不合理,且它延续了几百年上千年,应该纠正。
曾经有位学者拜访张五常教授,问到一个问题:大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使股东的私有产权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所以大公司变成准公有制,私有制已经式微,你对此有何评论?
张五常教授为此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公开回答这个问题:
大的股份公司和国企间确实有相同,就是经营权非常集中,产权和股权非常分散。但有点不同,就是股份公司里,每股产权非常清楚。
都是有主人的,这些主人之所以愿意把股权凑在一起,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带来更大收益。当哪一天他们觉得目的达不到了,就会卖出股票来投反对票,这时经营者就受到了约束。
而对国企来说,他真正的主人是全体人民,他们手上是没有股份可以卖掉,来制约经营者的。而这一点,对两种公司的业绩会有重大的影响。
问题:要解决公司内部的微妙关系,常用的办法有董事会、股东大会、内幕交易、各种债权人,上市公司审查等,这所有方法中,针对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的问题,你认为哪种最有效?
梅西教授有部名著《公司治理》,说这些策略都有效,但有效程度不一样。只要那些政府没看中、强调的策略,都特有效;相反,政府看中、强调的策略,效果很弱。因为适得其反。
比如会计原则和审计行业本来很有效,但由于政府看中,对其提出这样那样的准入限制,结果最后存活下来只有四五家,且不是每家都涵盖所有业务。结果某些行业只能选一两家审计事务所,事务所免于竞争,就导致了懈怠和腐败。
谢谢欣赏,个人能力有限,欢迎留言评论。观点来自《薛兆丰的经济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