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董事长召集全公司高层召开战略研讨会,上台开场讲了一番话:“同志们,为了让我们公司的发展进入良性增长的轨道,我们特地召开此次战略研讨会,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共同找准我们的企业形象定位、目标人群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渠道定位、市场定位……”。
这段话是不是似曾相识?是的。很多领导都这么类似表达。
“定位”一次出现了多遍,这个定位是不是真正的定位派表述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回顾一下定位理论。根据百度百科的表述,定位理论,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里斯和特劳特认为,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但是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地位。定位理论的核心原理“第一法则”,要求企业必须在顾客心智中区隔于竞争,成为某领域的第一,以此引领企业经营,赢得更好发展 。
冯卫东著《升级定位》,在商业实践中结合多元学科知识对定位理论进行系统升级,提出了顾客价值配方、战略二分法、品牌商业模式、品类三界论、品牌战略五阶段等新的理论,并总结出品类命名、品牌起名、定位广告“二语三性法则”等清单化工具。也是基于顾客的心智来形成升级定位的理论体系。
张知愚著《品牌定位40讲》,第一章标题就是品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心智,第二章标题就是品类的本质是心智对事物的分类,全书围绕心智(战场)展开。
这些表述,我们看到,定位理论所强调的定位是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心智里)给产品定位。脱离心智谈定位都是假定位、伪定位。定位理论的最底层概念就是“心智战场”(或称“顾客心智”)。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此定位与彼定位的区别。定位理论的精髓就是在心智战场构建理论大厦。
过去都讲“事实”,现在都讲“认知”;
过去都讲“行业(赛道)”,现在都讲“品类”;
过去都讲“生态位”,现在都讲“心智位”;
过去都讲“工商注册”,现在都讲“心智注册”;
过去都讲“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现在都讲“心智份额/心智占有率”;
过去都讲“现实渠道”,现在都讲“心智认知”;
过去都讲“广告植入”,现在都讲“心智植入”;
过去都讲“运营聚焦”,现在都讲“心智聚焦”
……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第一段中董事长讲的“企业形象定位、目标人群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渠道定位、市场定位……”算真正的定位派表述吗?
显然不算,因为它未建立在心智战场。
在真正的定位派表述中,只有“心智定位”的说法才是“定位”的本意。定位派讲的定位全部是指心智定位。
这一概念若不清楚,那么在使用或者交谈时就会出现混乱,容易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过:如果你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和“需求”,那它就能成为经济学家。
有一位非著名的定位咨询师智勇说过:如果你教会一只鹦鹉说“心智(战场)”,那它就能成为定位大师。
划重点
定位理论的一切概念都是以心智(战场)为基础来形成的。脱离心智谈定位就是耍流氓,都是伪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