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吴哥城像一部佛经,经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生死起灭间诵读传唱,等待个人领悟。
去吴哥,趁花样年华
我的朋友X小姐邀我同她一起去暹粒耍。这是她在重返朝九晚五的生活前,最后一次兴师动众的旅行了。她辞职七个月,玩了许多地方,做了许多想做的事,趁还有点时间,要用吴哥之旅来给这段甜美的时光画上圆满的句号。我说这是她“入火海”前的最后一块蛋糕(X掩面跑开)
对于吴哥窟我知之甚少,还以为是和“龙门石窟”差不多的洞窟(反正都叫“窟”嘛),里面装满佛像。后来才发现连这一点我也搞错了。
吴哥是一个朝代 吴哥是一座都城
吴哥是一群建筑 吴哥是一门艺术
吴哥窟其实是一座寺庙,静静地在热带丛林里沉睡了千年。
吴哥寺建于公元12世纪,由当时吴哥王朝的第十四任国王所建,据说是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寝,所以寺庙朝着日落的方向建造。寺中供奉着毗湿奴神像,作为他自身形象的神化。
国王对这一工程无比重视,举全国之力,以造城之工来建造这座寺庙,由于工程浩大历时持久,结果直到自己去世数十年后才搬进了这座陵寝。
几百年后,吴哥王朝渐渐衰落,又经历了国内叛乱、外族入侵城、天灾鼠疫等诸多磨难,国王不得已弃城而逃几经颠沛流离,最后定都到了金边。曾经辉煌灿烂的吴哥城就这样渐渐没入了热带密林之中,不再为后人所知。
直到十九世纪,研究热带昆虫的法国学者亨利.穆奥,偶然在层层密林中发现了吴哥城邦的遗址。在时间之河里残存下来的部分才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今天令世人惊叹的传奇。
知道这一切,也无法给你更深的感受。只有亲身来到暹粒,站在古老的石砖引道上,看到道路尽头的吴哥窟时,才深深领悟什么是跨越千年的美。
寺庙里有一条长达千米的浮雕回廊。回廊里的浮雕壁画生动活泼,所刻人物皆活灵活现,马匹象群轰然似要从墙中跃出一般。这些壁画讲述的大多是离奇古怪的印度神话(因吴哥窟是以印度教为信仰的寺庙),或是一段腥风血雨的战争往事。
我们在壁画前驻足观赏,旁边有个女孩正捧着书为男友认真讲解壁画里的故事。的确,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和宗教知识,壁画的内容大多是猜不透的。不过即使不知,也不会影响此时此刻的心境。
阳光将石门和廊柱的影子投在地上,光影交叠。似真似幻,如在梦中。
阳光下很多拍照的游人,不远处就有一群女人正就摆何种姿势热烈地讨论着,最后她们决定手持围巾张开双臂,头微微上扬,以45度角仰望天空,营造一种迎风起舞的意境。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吴哥寺主建筑前是一个巨大的广场,据说国王当年曾在这里举行盛典,但现在已成了猴子和小孩嬉戏的游乐场。寺院的南面开着一排大排档,掩映在一片高大的树丛里。中午时分,我们饥肠辘辘走过去找饭吃,远远就有年轻女孩挥着菜单向我们招呼。
拿过菜单一看,一份炒饭5美元。
我说:“不吃,太贵了。”
女孩忙用奇怪音调的中文(他们说的中文都有一种往上飘的调调)跟我解释:“不贵,姐姐!这个是给别人的价,给你我只要3块!”
她这么一说我立马就开心了,看她态度那么真诚,那就去试试吧。跟着她进了一家饭店,门口的柱子上挂着一块木牌,写着“No.3”。这些大排档都没有名字,只以号码命名,方便辨认。
一个八九岁左右的小男孩跑到我们桌前,个头刚好比餐桌高出一个头。他将一包明信片在我们面前摊开来,“1美元10张。”他用中文一边说,一边一张一张数给我们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你不去学校上学吗?”X问他。
“放学了。”他简短地回答完,又马上回归正题,继续恳求我们买一套明信片。那些明信片并不好看,印刷粗糙,他唯一能强调的优势也只有价格了,“1美元十张。”
我想起在宾馆房间里看到的一张特别声明:请不要买小孩兜售的纪念品,不要给乞讨的小孩钱,也不要给他们糖果或零食。因为如果小孩发现轻易能得到钱,就不会想好好上学念书了。
这张声明摆放在房间里醒目的位置上,所以我印象也格外深刻,这跟我的想象很不一样。不是应该有蜂拥而上的难民么?不是有被地雷炸断了双腿的孩子爬在地上乞讨么?不是要准备好零钱和糖果以便随时施舍么?看来已经不是这样了,这个国家正努力走上自助自立的道路。
男孩还在坚持不懈地向我们数他的明信片:“一、二、三、四、......”,我们仍旧不予理会,他兀自数了一会儿,又央求了一番,见我们无动于衷,也就跑开了,在门前碰上了走过来的几个小伙伴们,便一起向大树下跑去,一边奔跑一边传来咯咯的笑声,卖明信片的事早已抛到脑后。
有人说时间是一条单行线,所有的美丽到最后难免沦为废墟。我觉得时间更像一个圆圈,万物轮回,无始无终。
没有永远辉煌的繁华,也没有不可挽回的失落。
在暹粒我们计划了五天时间。吴哥窟是第一站,接下来还有很多古庙建筑等着我们。也还想再来吴哥窟,白天迎着寺庙看朝阳初升,下午背着夕阳看没入阴影里的塔寺。
时间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容地走近这片废墟,听它讲一个久远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