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教学任务紧,我陷入了“讲评作业”+“满堂灌”的恶性循环中,如何改变现状?如何取舍?我带着各种纠结,阅读了《有效教学方法》第三章《课堂管理1建立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培养型的课堂氛围,设法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好像是个不错的方法。“培养型课堂具有三个特征:师生间的互信与自信、无条件接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潜力以及探索与发现的机会。”
“在课堂中建立互信与自信在于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换。传统的从教师到学生的课堂模式是以呈现知识、技能和概念为目标,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选择的话题可以通过学生彼此合作的直接体验来构建,借此教师走进了学生的世界。这两种模式的内容都依据课程指南来选择,但一些话题的选择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些话题遵循建构主义模式,强调以学生为直接经验和课堂对话为教学工具,而不强调讲授。互信与自信源于师生在直接与间接学习模式的无缝衔接中所做的共同努力和贡献,从中建立一个是学生和教师相互联系的思想伙伴关系。”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换,真的很难,常常只停留在口头上,存在在公开课中,而不久前的罗源送教活动给了我深深的触动,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快以生为本的行动步伐。
送教的课题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据了解送教对象的学习基础比较弱,在课前任务单中我以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并要求学生结合正/余弦函数的图象自主探究正/余弦函数的其他性质,最后布置了三道自我检测题。我的预设是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预习顺利完成自我检测,课堂上主要进行变式提升;但学生的反馈与我的预设相去甚远,大部分学生无法得到正/余弦函数的单调性,自我检测题更是无法作答。于是,我调整了我的教学设计:以古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描绘的波浪起起伏伏,抽象出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HiTeach的抢权功能,请学生上讲台和同学们分享他的探究过程与结果,在他的表述过程中,适时的教师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中,逐步把问题调整到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以帮助他们学习。这个过程中,不但解决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困难,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思维的小高潮,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一部分学生利用函数图象进行无字证明,快速得到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同学的不同做法(见下图),拍照上传,分享给所有同学。他从数的角度给出了判断两数大小的解答,但有小瑕疵,我追问解答过程
是否严谨?为什么?如何完善?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掌握到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的核心关键点——在同一个单调区间。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我们常常向困难妥协,所以需要阅读,从书中汲取坚持的力量!
P.S今天是22年的第2天,希望2022有趣有盼,不负心中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