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 Dorje Chang Buddha III 学术论文(三)
传统 无我 空间
空即是色 万法生情
中国画有著独具的空间意识、空间感。空间有整体空间,有为数众多的各种形状的空间所组成的二维空间群。这些空间无有定相,也并非笔作轮廓的复现,而是由笔作墨像分隔成各种虚实,似有似无的异状空白。这些空间的互相呼应,自然表现出只可心会不可言传的节奏感、运动感。它们直接导引著人们的情感,产生极强的魅力。因此,我们要追求无画处皆成妙趣的效果。要明白“惜墨如金”正是惜白如金的妙处。空间包括画面上的构图、布局、笔道、呼应,即安排的空白,行笔的意到笔不到,对比的互相联系,以及色彩的照应。古有云:“空白即画中之画。”任何一个画种也脱离不了空间而独立,就是布满色彩的部分西画也主要以色彩的面积与形状的关系对比造成“三一律”的透视空间感,这种空间造成了色化为空的艺术。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中国画上正是无意识状态造成的结果,是高层次的表现艺术,是对笔墨纸及物象的磨练达到炉火纯青后的“无法程度,即无法法亦法”。于法不构于成法,法在随心所欲的任何一处的“自然”化境状态中。所以名家里手无意寥寥即满纸气韵。如白石老人的《雏鸡图》,画面下部三只水墨小鸡,余外无一石一树一草一虫,仅书“白石山翁”四字呼应成趣,使之画面出现大面积空间,但给人的感觉是空而不空,表现出的是心旷神怡的自然美,使卷面的布局构图及物体的安排浑然一体,加之老人行笔无我无琢意,其物象就流盈著自然的真源,因此这样的空间就包涵著宇宙中的万象灵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自然出现。再看白石老人的《枯荷图》,无论从布局、构图,用笔以及墨与色的运用,都大大有别于《雏鸡图》。此画满纸墨迹,画面从上到下出现的是荷杆、荷叶、莲斗、残花以及斑斑点点的二维空间群。当我们面对大自然中的一片残荷时,会发现其三维空间与《枯荷图》二维空间群是一脉流韵的,不同的是大自然的空间感要受到各人视角和其它自然环境的影响。《枯荷图》虽然满纸墨迹,而空间却寥廓。由于空间群的相互韵律感在笔力、笔道、笔韵等方面造成了一元性的节奏,并与无住物象的真源相合出自然之气,故而收到了“色即是空”的艺术效果。平中见奇,大返童心,正是达到了画到熟时是生时的无我与空间的境界。
我们再来看看以奇取胜的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潘老的国画处处故意雕琢做布局,而造成奇特的构图,但这同样是文人画中一颗闪光的星星。细心琢磨他的艺术就会发现他在布局格式等方面是精通的,实则是有形之中化无意。特别是空间上的对比角度、呼应等方面更为讲究。
如他的《秋雁图》,看得出是有意把构图排成方块图案线路,其实里面布下了艺术魅力网,即死中藏秀,童心线点,图上的人字雁行和题款的方位布局,以及山石树木,造成了一种空间呼应对比韵律。其中四个不同大小的“金石”,从上到下,由小到大,就给画面分出了三个空间,于空间中见其焦、墨、树草与其上方的雁行、题款,形成了一种互相连贯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韵律节奏感。此图堪称艺术精品无疑。
中国著称的新都宝光禅院有对联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这句话道破了白石老人和潘老先生一代大师的艺术真谛。
魏文帝曹丕说:文章以气为主。品格的清俗高下,不能以强制的办法取得,出神入化的“无我”境界,以及“色、空”的艺术效果,亦非我们青年画家一日之功所得。但这是我们艺术实践的一大课题,每个艺术家必须走“师古创新”的路子。师古是传统,创新必须将东西方的艺术、哲学、美学、文学等熔为一炉,“悟达真源”,把握物形外相及内在精神,以及表里虚实之变化,写出流韵,使其作品行笔奔放,运力泼辣,线条流走,形体似与不似,工而不匠,放而不野,有个性有魅力;达到这一步,再依诸学问追悟无我及空色无住的真源。那么浑厚华滋,格高境大,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就将人导入美的享受;我们的中国画艺术就能求得一大飞跃,最终成为世界性的闪光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