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实质感情的产生始于内心的触动的产生,消失终于内心的触动的消失。
当一个低自尊的人在某一天遇到一个人,他能够全身心倾听并对自己的经历予以接纳,那一刻这个人便拥有了被圣光笼罩的感觉——自己被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一刻他的内心被触动了,友谊开始萌生,甚至是爱情,这便是诱导了“触发点”。又或者是,倘若有天一对情侣想要分手,只需要拿出他们回忆的载体,比如恋爱日记、一起旅游的照片、自媒体上的情侣视频以及一年一度的情侣相册,他们便会多少念及旧情而产生一定的犹豫;同时,当两个人面对彼此再无汹涌激情,没有新鲜感,也就是缺失了“触发点”。在感情中,友人与爱人之间都需要积极寻找共同的多个触发点,创造共同回忆,织就成一张紧实的感情网络才好,这也能为日后感情不小心陷入危机的可能时刻提供有力援助。这是“触发点”在感情中的作用。
一个人若想要培养一个好习惯,最好的方法是将“触动点”与“舒适区”结合使用。
比如,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份读书笔记、持之以恒的从美剧中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这样的习惯,需要从自己的熟悉处出发,由旧知识延伸,以新旧交合建立新的记忆链接,由此创建新的知识。此时也要注意,要求事事完美是不可取的,一方面人的本性是懒怠的,一天还行,长期下来只能是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失去了本身的乐趣;一方面由触发点发散出去的思维是最活跃、最广阔的,这一点也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长期坚持的可能更大。
正如现在,我就是找到了自己的两个触动点,正在由着自己的发散出来的想法,就着我十几年的浅浅阅历瞎写一通。这种方法若是应用于写作同样可行,为什么这么说呢?灵感是不是一种触发点?由着这份触发点,将思维拓宽再拓宽,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并融于文稿中,最后得到自己的一份带有个人小传记色彩的作品。这是“触发点”在学习习惯中的应用。包括我在记忆金铲铲的人物图鉴时,都是将各个人物的长相特点与我脑海中原本就有的人物形象照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记忆起来既生动形象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