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着实让我打开了另一个思维高度,颠覆了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目标论,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目标反而会阻碍成就达成”,目标具有误导性。
可能你听到这个结论时,也会和我一样难以置信,因为在我们原有的认知里,任何事都要有目标导向,正如很多人大肆宣扬的那样,先“谋定目标”而后动,甚至我们从来没有质疑过。
但本书的两位作者(人工智能科学家、ChatGPT核心研发科学家),却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实例,告诉我们这个颠覆认知的理论:若想实现更多所谓的丰功伟业,目标往往会成为绊脚石。
比如计算机的发明历史,”如果你活在1750年,目标是制造计算机,你绝不会想到要先发明真空管。甚至在真空管问世后的一百多年里,也没有人意识到它会在计算机领域里派上大用场。”
这绝不仅仅是小概率事件,正如作者在书中列举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史上的真实事例,包括人类进化史,说明伟大发明或者成就,都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无心插柳”,是象“寻宝者”一样在进行不断的新奇性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通向未知地点的“踏脚石”而获取的。
这个突破原有惯性思维的结论,除了针对科学领域的伟大成就外,给我们普通人同样会带来更多思考与启发:不要太过执迷于目标而错失良多,被目标一叶障目。
我个人就有这方面的体感,有时越是刻意追求,越事与愿违,往往是在做的过程中有意外收获,等事后回过头来再看,事情的走向并不是按最开始的那个规划来的。
我们总是把“有志者事竟成”奉为圭臬,无法规避那个“既定结果”的诱惑,把目标当成“定心丸”,似乎找到了一种安全感、确定性。而这样往往容易忽视其它的可能性和机缘巧合。有时恰恰是“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会有意外惊喜。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随波逐流、漫无目的的徘徊,而是不要沉迷于那些“高大上”的目标,把目标设置的足够适度,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实实在在的重要事项上,同时随心而行的去追寻自己的热爱,多尝试多探索,努力创造更多可能性。
比如我自己,通常只设定这一周的目标和计划,并灵活调整,甚至只想把当下的这一天过好。这种思维和方法,还会帮你摆脱焦虑和内耗,专注当下的点滴积累,保持耐心,往往会促成好的结果。
“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哪块踏脚石可能通往有价值的地方,未来或许将不会按照我们的计划到来,但它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