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上,与孩子们共度美好时光,捧起了朱永新老师的《教育感悟》。
这里,朱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碎片”式的理念,他的“慢”,来源于近七年在微博里创作的内容,写作过程堪称为慢。他坚持记录自己读书和思考的历程,形成了今天的这些“碎片”,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亲爱的父母,即使你们的教育是正确的、合理的,也尽可能不要用强制的、灌输的方法,不要居高临下、我说你听、我打你挨,而要用朋友式的口吻,在讨论和交流、游戏和活动中进行。
处处帮助恰恰是处处束缚
父母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搂着孩子,拴住孩子,更不是害怕孩子离开自己后遭遇种种艰难。那样,孩子反而会寸步难行,将有碍于孩子的成长。给孩子自由吧!但要记住自由不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而是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释放自己的能量,亲自探索这个对他们来说充满神奇的未知世界。
无处不在的帮助,便是无处不在的束缚。
从孩子对面走到孩子身边
好父母应该是热爱孩子的人,应该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应该相信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应该与孩子交朋友,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伙伴,应该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应该时刻不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应该记住自己曾经也有过童年。
从孩子对面走到孩子身边,成为并肩的伙伴。
信任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信任,信心,信念,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让儿童对人,对社会,对世界具有根本的信任,往往是从儿童身边的人、身边生活的世界开始。如果作为孩子的家人,特别是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够给孩子这样的信任,那么,他就无法真正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根本信任。
想让孩子优秀,先让自己优秀
如果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与未来的缩影,那么父母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榜样。优秀的孩子的成长背景中,总能找到优秀父母的影子;同样,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冲突和矛盾的源头。想让孩子优秀,先让自己优秀。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
特别赞同罗丹的一句话:“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很多人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这当然也对,但只是最低层面的意义。真正的工作意味着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并因此而幸福。
希望这些文字大家能慢读,细品,静思。
愿我们都能由此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