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我的前半生》刷遍朋友圈,从小说到电视,一个女人从家庭出走,从开始的 “被迫” 独立,到 “自主” 独立,道出了当下对女性的生活想象。子君曾经是个全职妈妈,是个衣食无忧的中产太太,是不求上进只求老公不出轨的疑心病患者。可是,该来的总归会来,即便天天盯着老公身边的每个 “小姑娘”,老公竟还是被一个比她老,比她丑,还离过婚的女人撬走了。
蓬头垢面的子君在面对别人对她 “放弃自我” 的质疑时崩溃大喊 “因为我爱他们”。是的,爱是子君放弃工作回家相夫教子的初衷,是子君 “我就是好吃懒做,我老公愿意养我,给我钱花” 的信心来源。她以为,她的爱应当换来更多的爱,这个家不会散,这个家能够给她足够的温暖,还要工作干什么?
可是“被”离婚的子君不得不找一份工作,跪在地上给别人试鞋,听别人冷嘲热讽。但值得庆幸的是,婚姻失败的子君有贺函、唐晶这两个军师指点,十几年没工作的她竟然在职场上步步高升了。而重获自信的她也赢的了更优秀的人的爱。
这是一个多么老套的故事啊,无非是在告诉我们,女人要经济独立,不要因为结婚生子就放弃工作,否则就会变得像曾经的子君那样,只会逛街东西,被社会抛弃,被人看不起。至于逆袭,在我看来只是想给那些已经为了婚姻放弃职场的女性一个台阶下而已。
我相信很多人不认同这个故事,故事中对女性的想象贫乏至极。要么是家庭主妇,头发长见识短,要么是唐晶那样的女强人,事业成功,却缺乏爱和信任的勇气,感情不顺。
看官们可能放错了焦点,其实,子君的自信来源从来不是“经济独立”,而是终于领悟了不断自我提升的必要性。
故事开头有这样一个片段,子君的儿子问她“角膜是什么”,子君说敷脸的叫脸膜,敷脚的就叫“脚膜”。而每天工作、加班的小三却回到家认真的检查孩子的作业。电视剧后来甚少讨论子君对孩子的教育,这故事开头短短的一个片段也没引起观众多少的兴趣。但是,正是这匆匆一瞥才看出了问题所在。
作为一个全职太太,子君把自己、把家里打扮的光鲜亮丽,在老公摊牌提出离婚的那一天,她甚至还花重金买了老公最喜欢的沙发。光鲜亮丽的外表固然重要,然而,她却没有花什么心思在孩子和自己的内在成长上。
其实,电视剧里的子君跟亦舒原著里的子君相去甚远。
亦舒的子君受过良好教育,骨子里都有坚持“自尊、自爱”的骄傲,用亦舒的话来说就是 ”做人要紧的是姿态好看”。这样的女人,虽然生活在1980年代的香港,却已经有着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而电视剧里的子君,虽然生活在2017年的上海,在离婚前却不知道“独立”意味着什么。
经济独立是一种独立,而人格独立是一种更重要的独立。经济独立的标准大概是有一份工作,有一份收入,这份收入能够养得起自己、养得起孩子。而这样来定义一个人的“独立”是狭隘的。
子君一句“因为我爱他们”就放弃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对很多妈妈来说其实是可以引起共鸣的。选择家庭生活,而不是选择职场是一个并不容易,而且绝对值得尊重的决定。但是,离开职场绝不意味着放弃自我成长。放弃自我成长才是真正的丢失了“人格独立”。
“因为我爱他们” 所以我们希望给家人最好的照顾,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离开职场,那这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可是,全职在家,24小时待命就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吗?当然不是。
我们对孩子,甚至对自己都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对这个世界。我们的不自信往往来源于这种“不确定”带来的焦虑。而减轻这种焦虑的方法应该是不断的自我成长,而不是必须有一份工作,必须有一份工资。
学习育儿知识是一种成长,为了孩子重新捡起荒废的英语是一种成长,研究新的菜式是一种成长,学习新的技能是一种成长,持续进修也是一种成长。看吧,只是一些小事而已,如果付出了努力,就会带来成长。而子君们,并没有努力过。
离婚后的子君成了上班族,为了销售额能够强忍别人的嘲笑,为了迅速成长能够把小三当成学习的对象。也许她的收入仍然不能过上离婚前那样阔绰的生活,但是她的自我成长使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人。而这个独立的人,即使在未来面对更大的挑战和困难,也不会崩溃,不会失去信心。
但是,如果陈俊生没有下定决心抛弃子君而是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呢?没有“离婚” 的激发,子君们如何自处?真的就应了贺函说的,还好在三十多岁就出了这样的事情,否则再迟几年,估计连给人试鞋的工作都无法胜任了吧?
如果子君们一直在努力呢?即便是做全职妈妈的时候也一直在成长,花更多经历提升自己,花更多时间教育孩子呢?
这样的子君,即使不被离婚所迫,也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回到职场的自信和能力。
正如我们一直提倡的家庭 “共同成长”。陈俊生年薪百万,见过了大场面,也为了信念加了无数个班,熬了无数个夜,他走远了,而子君还在原地。如果子君能够不断自我成长,能够共同进步,那么,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