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件事,我们不喜欢4这个数字,也努力回避所有和死亡相关的话题。死亡,让我们感觉窒息和沉重。关于死亡,有两件事情,我们可以很确定,第一件事,我们每个人都会死。第二件事,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正是因为这样的未知,我们总有理由逃避,告诉自己,死亡,并不是我现在需要思考的事,我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真实的生活中。但是,我们或许错了。死亡的意义并不是让我们放弃生活,而是让我们更有意义地生活。我们都误以为自己很了解生活,却不知道鲜活的生命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束缚、担忧、焦虑,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和死亡面对面,我们才能看清真正的生命。
在一项1000人关于死亡的调查中,96%的人表示自己不愿意知道死期是哪一天。《遗愿清单》中的Edward和Carter却成为那不幸的4%。Edward和Carter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信念。Carter有一颗敏锐丰富的心,充满理想,却为了生计而选择向命运低头。Edward则是果断无畏,却似乎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但他们都是如此的幸运,可以在生命结束的最后日子里预见彼此。Carter扔进垃圾桶的遗愿清单被Edward捡回来,而连同它一起捡回来的是Carter的梦想。Edward说,任何事情都不会太晚,很多人在同情和悲痛的勤奋中窒息,但绝对不是我。我想,Edward最终说服Carter的理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要为了安抚别人而生活。当他们决心共同去实现遗愿清单的时候,他们为彼此开启了一段寻找各自完整生命的旅程。
有些人在命运的安排之下,不得不面对死亡,对他们来说,生命突然被压缩在了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常说他们是不幸的,或许他们真的不幸,将要离开所熟悉的一切,他们所拥有的、热爱的、痛恨的一切都将远去。但同时,他们也是幸运的,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如果他们足够勇敢,也足以洞悉生命的意义。
我们说自己热爱生命,而我们所做的只是延长生命的时间,我们很少在意生命的质量,或者说,我们轻易就妥协了生命。我们觉得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做事,我们认为未来的某一刻可以实现梦想,但却一次又一次和梦想擦肩而过,我们缺少勇气。直到有一天,我们听到了宣判。
今天的你敢不敢,和死亡面对面。不必等到你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就在今天,做一个死亡冥想,想象自己生命只剩下最后的三分钟,你度过的一生中做过哪些事,可以证明你没有虚度此生?
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如果一个月后的你就将离开这个世界,将失去所有熟悉的人,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你的房子、存款、车,所有的一切都将离开你,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你会如何度过?你是否还会因为老板的批评、同事的疏离、爱人的坏习惯而愤怒?是否还会因为交通、空气、食物而愤愤不平?看看这场死亡的体验,能否带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命。
去实现你的遗愿清单吧,这不仅仅是一场玩乐的游戏,而是探索内心的一个过程。起初,你也许会在清单里列出很多刺激而挑战的事,那些你觉得有钱有时间才会去做的事。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生命在召唤你面对内心最脆弱的部分,有些愿望深藏在我们心底。那些在日常琐碎中你不断想要掩盖的伤痛,会在死亡之前的那一刻被无限放大。你再也无法欺骗自己,因为生命不允许你带着任何遗憾离开。
有人会问,我们何必要在活着的时候去思考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呢?但正是因为我们不能面对死亡、理解死亡,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最终,我们都将学会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死亡?不必等到最终的那一刻。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走到那一刻,也不必像战斗一样不顾一切地去延长生命。我们的生命就像小溪,最终都会汇入大海,但是大海之内,又会开启新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和死亡面对面。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之后,躺在床上,你能否坦然地跟自己说,即使明天不会到来,我也没有遗憾,每一天我都生活在喜悦和快乐之中。思考死亡,不是给我们理由懒惰或不为生命负责任,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体验生命。
我们或者对死亡避之不谈,或者轻视死亡,而不能真正领会死亡带给我们的意义,我们的教育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正如索甲仁波切所说,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生的无知,让我们变本加厉地毁灭。当我们深入了解死亡那一刻,一切都开始分离的感受,我们就会知道活着时的自己是多么执着于我们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带来的一切标记,我们的安全感建立在一些短暂而脆弱的支持上,当这些完全被拿走了,我们还知道自己是谁么?而当我们深切地看清生命中的自己所背负的一切,我们是否可以让生命更轻松地前行?
今天,你敢不敢,和死亡面对面。
死亡书单:
《西藏生死书》
《生死书》
《恩宠与勇气》
《再活一次,与生命温柔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