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临睡前在订阅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读到一首情感异常饱满真挚的诗,诗的名字叫《总是来不及爱,就已经深陷》,作者是湖北荆门残疾女诗人余秀华。在诗的最后,她写道:需要多少人间灰尘才能掩盖住一个女子/血肉模糊却依然发出光芒的情意。优美和孤独的气息,在一瞬间扑面而来。
因为太喜欢这首诗,便上网去搜索作者的其他诗作,然后才得以了解,她悲苦的命运和被生活不断摧折的人生经历。她在出生时,因为难产缺氧导致脑瘫。虽然不至于生活不能自理,但摇摇晃晃的走路姿势和口齿不清的表达,仍然严重影响了她,她高中二年级便辍学在家,虚弱的身体亦让她无法操持农事,无法外出打工,只能一直呆在农村,靠年迈的双亲种田维持生计。她有过一次婚姻,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儿子,但却与丈夫两地分居,不通音讯。
生活于她,仿佛过于吝啬。给了她一颗敏感丰富温柔多情的心,却不舍得赐予她一个健全的身体。她在面对采访时说,自己之所以选择用诗歌这种文体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是因为诗歌字少。由于脑瘫,她写字非常吃力,要花很大的力气保持住身体的平衡,还要费劲地让左手压住右手腕,才能扭扭曲曲地写出一个字。1998年,她写出了《印痕》,这是她的第一首诗,也是藏在她身体里的诗歌的泉眼,从此之后,写作的能量和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写诗成了她生活的一个习惯。于她而言,只有缩在房间一角写作诗歌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快乐,才能获得一种深刻的内心宁静,才能够超越和无视生活给予的各种艰辛和自身的残疾,获得一种驾驭住命运的快感。她甚至说,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是我在这个世间摇摇晃晃走路时,支撑我前行的一根拐杖。
没有读者,她写给自己。当那些歪歪曲曲的文字写满一本的时候,她拿给自己的老师看,老师给她留言,称赞她是一个可爱的女生,说生活里的一点一滴都被你变成了诗歌。就是这样小小的一点鼓励,给了她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力量。2009年,有热心的朋友为她捐赠了一台电脑,她的写作条件才得以获得改善。在《田野》中,她以清新温柔的笔触写到生死,开阔的视野中又有轻灵的哲思。
在横店,起伏的丘陵地形如微风里的浪/屋宇如鱼,匍匐在水面上,吐出日子,吐出生老病死/和一个个连绵不绝的四季/我说不清楚,四周一天天向我合拢的感觉,我离开的一天/会不会有一棵花椒树早早地站在我的头顶。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不会写诗的人,我无法从一首诗的技术层面,从节奏、韵律和结构中去评判她的诗歌,但我却可以从感情,从心灵所受的震颤中去感受、品味它们。体会她,那躲在浅显直白的文字背后,或悲伤、或喜悦、或明快、或幽怨的情感,那被残障不全的身体和粗砺的生活尘埃所掩盖住的真诚、坦荡、向往着美和爱的芬芳灵魂。
《我始终不能像她们一样去爱》是她在今年10月份放在自己博客里的一首诗,在连续三段对自己不公命运的哀叹后,她忽然笔锋一转,在结尾处写道:只是在纸上,我给了自己故乡,给了他们/一个女人躲躲闪闪的柔情/我宁愿这些,都是谎言/写到这里,我搽干了眼泪/想起还能写字/是多么幸福和幸运的一生。
那一瞬间,忽然的,我就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