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5岁小盆友的简历上了热搜,广大网友直呼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简历中,5岁小朋友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从简历中可以看出来,这位小朋友的父母都非常优秀,所以孩子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周写三篇英语日记,做过20多本思维书,通过实验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四岁开始学钢琴,三岁开始学游泳,学了四个月围棋,已经11级了...
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年阅读量从100本上升至500本,这阅读量秒杀一众成年人。2018年前十个月阅读的英文书目,已经有密密麻麻的五大页了...京都大阪胡志明,河内芽庄长滩岛…5岁小朋友的足迹超越了99%以上的老阿姨。“希望他在广博上不输父母”,替小朋友感到压力。看完这份简历,感受如下↓↓此微博一出,#比不过小朋友#系列又添新案例更悲哀的是,
连这个简历PDF也不会做
在今天的中国,成千上万的家庭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孩子生下来以后,要不要进入一场永无终点的“军备竞赛”——拼娃竞赛里面?没有哪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比中国人中的中产阶级更加焦虑:不拼娃,会发生阶层滑落;拼娃,经济实力、教育视野各方面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谁有能力跑到最后?
01 拼娃的本质就是争取阶层不滑落,争取更加广阔的生长空间
2016年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
世界上大概没有比中国父母更怕输的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段话真的扎心了。然而现实远比电视剧里惨烈,电视剧里拼的是中考,现实中,“拼娃大战”从幼升小就开始了。
拼娃的成本也不低。澎湃新闻曾报道,如果上海孩子准备读民办小学,从幼儿园小班就要开始上补习班,一学期的课程就要数千元。并且,在网上报名补习班,往往名额一发布就会被秒杀光;若是线下报名,不少家长为了抢到好时间、好老师,凌晨三四点钟就得去排队。除了日常的补习班,考试前还有冲刺班。《广州日报》就报道说,广州一位家长托关系才为孩子报上名,四次课,一万元。冲刺班会收集历年面试真题,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家长们之所以大费周章,是因为热门的民办小学确实很难进。2016年,上海浦东外国语小学的录取率只有8%,广州的情况稍微好一些,热门学校的录取比例也只有14%。
民办小学在招生时普遍都会考察学生家庭。在学校看来,所谓的“考家长”是在考察家长的教育理念,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契合很重要。在日本,私立小学也要拼娃才能就读,在面试时,父母的职业、学历等信息也都会被问及。
02 应试教育的大方向不改变,劝别人不拼娃都是"误人子弟"
关于该不该拼娃的争论不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理念,但中国应试教育的内核没有变,在没有其他出路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就劝别人不要拼娃,这是误人子弟。
美国作家何伟在《寻路中国》中说:“(在中国)即便是最贫困的人也对书本有一种信奉之情——我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对自己孩子的读书不抱希望的父母亲。这跟美国有所不同,没怎么上过学的美国人不大鼓励自己的孩子上学,有些社区几乎已经说不上还有什么正规的学校教育。”
尽管有人认为在中国社会实现阶层流动已经越来越难,但教育依然是普通人实现阶层跃迁最好的机会。相比于贫困阶层,中国的中产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毕竟在现在的中国社会,文凭仍是一块重要的“敲门砖”,不同职业的发展与报酬相去甚远,而多数中产家长们又接受过高等教育。出于社会现实和自身经验,这些家长显然也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并且,没有哪个阶层比中产更焦虑了,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阶层跃迁,但又有着巨大的不安全感,深知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为孩子铺平未来的道路,又比任何一个群体都害怕下一代会出现“阶层滑落”——如果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命运可能会因此改变。
对很多中产家庭,尤其是第一代中产家庭来说,买不起重点公立小学的学区房,却又不甘心去读“菜场小学”,为了防范阶层陷落,接受好的教育,拼娃是唯一的出路。
03 拼娃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只有改革高考制度、人才录取多元化才有出路
在传统基因和社会现实的共同作用下,拼娃愈演愈烈,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家庭都适合拼娃,都必须拼娃。
对孩子寄予希望是好事,为孩子付出也无可厚非,只是所有这些,到头来都需要孩子自身的配合才能发生效力。毕竟,谁也不能否认的是,过早地进入系统学习是违背孩子天性的。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心理学高级教师钱芳在接受采访时说:“孩子在学龄前过早地进入系统学习对其长远的认知水平发展不仅没帮助,反而有副作用。幼儿园孩子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完整节课,学习效率很低。”
除此之外,孩子长时间学习,无法接触自然,也不利于其身体和智力发育。达尔文曾提出过一个假说:同样的动物,野生的比家养的要聪明。因为野生环境太复杂,不停地刺激动物作出应对,使之更有主动性。家养动物则在别人安排的环境中生活,没有这些挑战,难以激发其智力的发展,渐渐被动。
另外,拼娃所需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对于一个中产家庭来说也许还能负担,但也绝不轻松。所以,到底要不要拼娃,还是得看孩子的接受程度以及家庭的承受能力。
如果孩子配合,家里又有条件,拼娃确实是“赢在起跑线上”;如果孩子无法承受学习压力,或是家庭条件有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现在讲求的是终身教育,“拼娃”进了名牌小学也不是万事大吉。若是在过程中走极端断送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则更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拼娃像面镜子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问题,在上升通道狭窄的社会里,当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超过社会群居水平的教育资源时,就只能依靠孩子自身的竞争争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