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到姨妈家作客,看着我那六岁即将要上小学的侄子,趴在IPAD跟前,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我不禁向姨妈问道“现在乐乐每天要看多久IPAD?”姨妈回答“起床就看,一直到下午睡午觉前,睡醒了接着看吧。”我惊讶一阵,回过神来,想起前不久自己看到一本心理学的书,上面写道:儿童每周放在网络上的时间,差不多在44个小时!这样算起来,也差不多吧。我沉默片刻,向姨妈建议道 “明年他就上学了,现在差不多是时候给他看IPAD的时间规定一个节制了!”
姨妈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嗯,现在就让他看吧,等到真正上了学,必须得控制,到时肯定要完成作业后再看IPAD!”
我瞬间在心里惊呼“天啊!小孩子的习惯可不是水龙头开关,你说开就开,说关就关啊?!”正准备和姨妈表达观点,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人家的孩子,还是少插手的好。
事后,这次对话,让我不禁感慨好久……时下,电子产品的吸骨附髓已经很大程度地吞噬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小朋友们已经不再会摆弄类似积木等的玩具了,也渐渐不会学着去交朋友,他们的手指只会在屏幕前指指点点,而最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父母却还因为孩子可以娴熟地摆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殊不知这样的习惯,将导致孩子们渐渐失去保持注意力的能力,孩子们也将逐渐衰退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回归到姨妈对我的回答,我更想说,孩子现在的无节制尺度,到他学龄时,他会因为学习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摆弄IPAD,那时候的他,会很难适应突如其来的改变,仿佛自己遭受了灭顶之灾。同时大人的这种行为,也不经意间,把“学习”这个要陪伴孩子十多年的“小伙伴”,推到了对立面。正如IPAD是他自小认知意识中的“好朋友”,但当“学习”这个他不认识的“新伙伴”出现的时候,他和“好朋友”的相处时间变短了,亲密程度也要随之受到限制,那孩子自然而然地,会把“学习”这个新伙伴列入“敌方阵营”,从一开始就会万分的抵触和排斥。难道这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小孩子的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所能做的,是需要在孩子学龄前,更多地为他们培养好的习惯,营造好的氛围。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的很多家族教育方式,还只是停留于“托儿”式教育——有人看,有人管,饿不着,睡得好。仅此而已,但真正要为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要把我们自身的习惯纠正养成。最近网上流行一句话“大人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请在原件上找原因!”
放眼望去,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切换着当前任务,同一时间,多任务的执行:网络链接,看邮件,收消息,朋友圈,我们的思维已经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击得乱成一团,大脑已经分不清楚哪些信息至关重要,哪些无关紧要了。从而我们的孩子们也继承这样的习惯,碎片化地接收所有的信息。
但为之庆幸的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成人开始关注到这一点了。之前和一位老同事聊天,聊起她家的新生儿,她说“我现在特别关注育儿方面的话题,主要就是看书。而且我惊奇地发现,每当我在卧室的床上,摆上几本书同时翻看的时候 ,我的女儿,也会爬过来,用它柔软的小手,摸着我的书。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而每当我老公当着女儿的面摆弄他的智能手机时,女儿也会十分好奇地伸手要去摸一摸屏幕。我突然意识到,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一点儿都没错。而此时,我会喝斥老公,离开女儿的视线范围!”她说着,我不禁感动于女同事的用心良苦。毕竟在孩子在婴幼儿期间,父母对于他们的导向至关重要。
习惯,请让我们都注视起来吧,不只是孩子们,还有我们这些“大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