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些媒体又开始讨论之前的一个有趣案例了,说的是:在一次策划会上,部门主任对一名90后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很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
当时人们对此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90后需要批评,太任性没有眼力价,不懂得做人,缺乏基本的职场修养。另一种很乐观,觉得这正是90后了不起的地方,讲原则不妥协,不盲从不屈从,这种个性是90后标志性的特征,代表着这个社会未来的希望。
然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看到的一篇评论,倒是比较符合我的常识。文中说:一位90后实习生“个性”,不代表绝大多数90后实习生都这样有“个性”。然后说这样的案例实在是太极端了,愿意与部门主任发生这样“冲撞”的实习生其实并不多。即便有,恐怕连百里挑一都达不到。相反,在作者眼中,他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是:“从没有哪个实习生拒绝订盒饭,更不要说与部门主任正面‘冲突’——再说,部门主任通常也不会安排实习生订盒饭。”甚至他发现,有的90后实习生比老同志都会“来事”,比如主动掏腰包帮大家订盒饭买蛋糕吃点心,于是他诘问道:难道因为个案就得出90后实习生都会“来事”?
不得不说,这位仁兄的所见所想於我心有戚戚焉。我既没有见到太多在单位任性的90后,也没有见到太多会“来事儿”的90后。大多数90后在我看来其实也都是普通青年,那样极端的表现离我的生活都比较远。倒是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场合,我见到过一些90后,表现得和80后70后一样正常,甚至可以称得上大方得体,于是我告诉当时身边的同事,咱们真的不用担心未来这些年轻人坐上主席台会不会出洋相,任何时候你都能遇到甚至选拔到一大批政治正确立场坚定才华出众的年轻人。互联网是很活跃,但是本质上,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人群都是属于屌丝的,一个人越无聊就越会黏在网上,一个人在现实中越失败也就越会想通过互联网来刷存在感。所以,对于网上的言论也好观点也罢,站在岸上和楼上的人们,可以看看,可以了解,但是真不用太当回事儿,更不用恐惧。
再说回90后年轻人,毕竟媒体报道的极端案例仍然是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他们就可以那么任性,或者反其道,那么会“来事儿”呢?我认为,并不是他们个性有多么大的差异,让他们能够做出截然不同选择和行为的,只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简单说就是家境。
世界上所有的少年,其实都是相对有个性的自我的,都很可能对现状不满,100年前如此,1000年前也如此,100年后这样,1000年后可能也这样。但是,你怎样表达自己的个性,能做到多任性?不是看天赋,只是看家庭条件。在我20来岁的时候,无数次想把口水吐到笨蛋老师的脸上,无数次想退学离开牢笼一样的校园,无数次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我穷啊,连每个月的生活费都要靠自己当家教赚,我要靠南开这块金字招牌蒙事儿呢,怎么能说翻脸就翻脸。25岁,进入职场,作为当时媒体口中不堪大用的80后一代,我自觉自愿地选择成为一名会“来事儿”的普通青年,不迟到常加班,扫地打水修电脑,夏天买西瓜冬天送温暖,和妇女打成一片,和老人促膝谈心,终于酿成一代暖男。不是我不想任性说辞职就辞职,也不是我天生命贱,我只是穷啊,作为一个男人一日不可无钱,而爸妈真靠不住……
当一个男人年纪轻轻只能靠自己的时候,他一定狂不起来,他一定要选择委曲求全。
至今我还记得,大一那一年在校区,我们隔壁宿舍有一个天津本地的小子,长得人高马大衣着光鲜,不仅任性还很蛮横,我就亲眼见他飞起一脚踹飞过另一个同学,打起架来下手很黑,按理说能上南开的都不该是混混吧,后来一问原来家里很有背景也很有钱。
所以,这就是区别。
有一些90后,甚至80后,还有70后,都是很任性的主。但这不是因为他们有个性,只是因为他们条件好,玩得起。这边输了,那边马上就有人出钱再站起来。
曾经我真的很怂,因为那时我是一个输不起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