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偏远落后的农村,贫穷在这里是司空见惯的。有多穷,可能现在的孩子想象不到。虽说当时的社会经济总体不太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是我们这里却远远低于了社会平均水平。我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这里下了一个定义: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有看过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的人,可以回想一下,书中的孙少平的家乡双水村的村民通过艰辛而漫长的努力,将黑面馍换成了黄面馍,最终吃上了白面膜。我小时候我们村差不多是黄面馍到白面馍那个阶段。可能大家会认为我经历的那个时代是多么久远的时候,可能会认为我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其实不然,那是90年代初,我今天也是刚过而立之年而已。但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村基本已落后双水村差不多10年的水平。
从我记事起,村里的娃娃很多都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有时候甚至是补丁摞补丁。村里家庭情况比较好的孩子哪天穿件新衣服,就会成为同班甚至同校学生关注的对象。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几个星期。在今天这个新闻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哪件新闻有这么持久的影响?但在那个年代,处在一个信息几近闭塞的村子,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是很高的。
那个时候,我的梦想是穿新衣服,吃好吃的。当然我所说的好吃的,不是今天孩子们眼中的好吃的。现在的孩子可能都不会刻意谗哪种吃的。而我们想吃的好吃的,就是白面饭,里面有肉,仅是有而已。每年到年末,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杀猪、过年。这个时候是农民最闲的时候,也是经历了一年艰辛喂猪的过程,重于到杀猪做好吃的时候了。但有时候又很矛盾,因为小孩子是很善良的,每每看到杀猪,又觉得猪太可怜了,甚至好多孩子还会偷偷抹眼泪呢。但小孩子又是善忘的,当猪肉做好了,也就忘了先前的不愉快,转而兴奋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穿着有补丁的衣服,突然感觉很难为情。这个时候,就嚷着要穿新衣服了。但家里条件不允许,不能给买或做新衣服,就会以小孩子蛮不讲理的方式哭闹。妈妈忍着为难,带我去镇上裁缝铺去。等到了裁缝铺,我又犹豫了。感觉自己太不像话了,不体谅父母的难处。我打消了做新衣服的要求,但打那以后,我就梦想着以后我挣钱了,一定要穿新衣服,给自己和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做新衣服。
到镇上上了初中,可以接触到全镇不同村子的学生,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家庭条件好的,穿着各种新式的衣服,背着漂亮的衣服,带着各种各样食物。这时候的孩子,存在对比的心理特别的强烈。这个时候的孩童,往往有着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虚伪。幻想着拥有别人所拥有的美好东西,期盼着能像别人一样不为生活中的必需品而犯愁,潇洒的购置自己需要的和喜欢的物品。
时至今日,社会在发展,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也发生了改变。我们也长大了,但我们并未像我们的父辈那样艰辛而贫穷。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愁衣食的工作,不光自己的生活不再那么拮据,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也可以衣食无忧的生活了。
这个时候,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梦想,似乎有点天真。与此同时,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难以处理的事情,我们仍然梦想着自己能够具有更大的能力。虽然我们不为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艰难劳作,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却依然存在,我们每个人背负的生活压力却在与日俱增。因此,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艰难的。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都在创造梦想,并在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我们轻易实现的并不是梦想。因为梦想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再努力,依然难以实现的,这样的梦想是美好的,也是有意义的。而非早上起来像干个啥事,晚上就做好了,这样的一个较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不能算作梦想。
当我们怀揣着一个梦想,难以实现时,我们要坚定和庆幸——我们找到了梦想。我们为这样的梦想奋斗的过程是令人激动的,奋斗的结果是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