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时期,各国变法。吴起在楚变法,人亡政废;商鞅在秦国变法,身死而政未熄,成就帝王之业。而两人的变法在大致相同的背景下,吴起由上而下,忽视发展农业生产,忽视扶植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变革措施单一性,且过于理想化;而商鞅变法,由下而上,“法、兵、农”三位一体,变法须循渐进,渗入全国。
关键词:变法措施,变法节奏,国情
吴起生于战国时期,是卫国人,家境富裕,但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与母诀别,盟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于是到鲁国拜曾子为师,学习儒术。不久后,其母病逝,吴起不归,曾子认为他刻薄,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想让吴起为将,攻打齐国,而吴起的妻子又是齐国人,于是吴起杀妻以求将。战胜齐国后,吴起被怀疑,投奔魏国,经过李悝推荐,得到魏文侯重用,为魏国开疆扩土。后吴起又被陷害,投奔楚国。恰逢楚悼王求贤,先在地方改革一年,而后被召回任令尹,相当于国相。得到楚悼王支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楚国日益强大,讨伐诸侯,战无不胜。但吴起变法触动贵族利益,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趁机除去吴起。吴起死后,变法期间的制度被废除。人亡政废。
商鞅年少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商鞅听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凭借孝公宠臣景监见到秦孝公,共交谈四次:第一次谈帝道,第二次谈王道,第三次谈霸道,第四次 谈强国之道,终于打动秦孝公。四次交谈,也是商鞅对秦孝公的试探。这是为变法而选择合适的国家、君王。变法期间,得罪贵族再正常不过,而商鞅不仅如此,还得罪了太子众人。变法后国力迅速得到提升,商鞅率兵收复河西之地,后又用计大败魏军。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就是太子,为报仇,告商鞅谋反,逮捕商鞅,商鞅逃亡,兵败被捕,车裂以殉。商鞅虽然身死而政未熄。
一、变法措施是决定变法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吴起在楚变法时,楚国正处于崩溃边缘,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外有三晋的猛烈进攻,内有屈、景、昭等世袭大贵族的专权。若是没有楚悼王的支持,吴起是不可能进行改革的。在改革经济、政治与军事时,军事方面是吴起的强项。吴起一:“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吴起总结李悝在魏国变法,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明申法令,重视军事,统一思想 。 二:“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捐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吴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楚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为解决这一问题,规定收回传了三世的爵禄,将贵族的财产分到边缘之地充实。三:“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枝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打压旧贵族的威望,精练机构,裁剪人员,整顿吏治。
(二) 商鞅变法,总结李悝,吴起,变法内容广泛,不只侧重于军事。在经济上,首先是巩固和发展封建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变大家族集体生产力为小家庭个体生产。一:“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二: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以此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商鞅重农抑商,因为农业是人民生存的基本,而国家需要通过农业所得的经济保证财政收入。三:统一度量衡,为人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使赋税制和俸禄制得到统一。在我看来,商鞅最大的成就不是经济,而是政治方面。一:军功爵制,是根据军功而赏赐爵位,根据爵位,确定赏赐的田宅,食邑的制度。军功爵制的诞生就是为了打击旧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制。顺应时代的发展,商鞅制定了秦爵二十级制,使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芳华。这样一来,只有得到军功的人,才能封爵,得到相应的经济,而非世卿世禄,代代相传。也是因为军功爵制,在军事上,鼓舞了军心,为秦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二:郡县制。郡县制的产生,代表着简单社会已逐渐走向复杂社会,正是因为社会复杂了,所以之前的简单管理即分封制已无法实行,需要一个更复杂、全面、完善的制度代替,所以郡县制作为商鞅变法的首选。郡县制在春秋后期已经初步行成,有县与郡,而他们之间并无多大联系,可以说是分封制的翻版,到了秦就有所不同。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建置了四十一个县,县中的官吏有君主直接任免,俸禄也定期发放,这种官僚俸禄制度,便于国君控制官吏。把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组织起来进行管理,在基层组织上设置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 变法节奏与国情对于变法来说也至关重要。
(一)1. 楚国地广人众,拥有百万大军,在各国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萎靡不振。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拥立下,楚悼王继位性质发生转变。楚国历史悠久,其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旧贵族势力过于牢固、强大,所以楚国因为贵族政治积弊而丧失了自我革新的能力。
2.吴起开始变法后,直接不留余力地打击削弱旧贵族势力,旧贵族碍于楚悼王没有强烈反抗,其实背地里恨透了吴起,就在等待时机除去他。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时,新兴地主看似占领了政治舞台,但实际根本没有完全的掌控政治。吴起变法的节奏太快感觉没有喘息的机会,且同样是要打击旧贵族,吴起的方法太过于理想主义,想一下就把旧贵族连根拔起,对于根基深厚的旧贵族,这是不可能的。清除旧贵族,吴起“徙贵族于边境, 以实广虚之地”“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把贵族迁往边境,收爵禄,那么贵族如何生存?这是断了他们的生存之路,决绝,果断,激发矛盾是必然的。有些学者把吴起变法失败归结于楚悼王早死,这是一个因素,而又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吴起变法深入基层,哪怕吴起死了,制度也会得到延续。除掉贵族势力,就要像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来,从基层渗入,等贵族反应过来时,便已无能为力了。吴起对旧贵族打击得过于激烈,迅速,粗暴,所以司马迁说:“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二)1.秦原是地处西部的古老游牧部落,因为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侯,所以秦国的贵族根基并非楚国那样盘根错节,深不可测,为商鞅变法提供了大有利的环境。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秦献公先前在魏国生活,对魏国的李里变法耳濡目染,秦国的改革由此开始。
2.商鞅变法在吴起与李悝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充分总结了二人变法的利弊。商鞅变法二十年,其中并非停滞不前,也并非马不停蹄,而是有缓有急,带有节奏感。刚开始变法,商鞅先制造舆论氛围,宣传变法理论。为制造改革的舆论,立木为信,在大门立一木有能搬到集市北门者,就给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在朝堂上,商鞅与守旧官僚进行了激烈争辩,保守派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做法,愚者制焉;贤者做礼,不肖者拘焉。”为制造舆论氛围做足了准备。
商鞅有节奏的处理权贵问题。为了破除世卿世禄,设置了军功爵制,只有上战场立军功,才有封赏。这样不仅削弱了贵族势力,还给了贵族生存的空间,不会落得像吴起一样的下场。商鞅把大宗族拆分为个体家庭,设郡县管理,提高,了农业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商鞅变法,重在农战,农是农业,战是军事,而农民与战士又可以互换。
变法顺应的是时代的发展,而吴起操之过急,未能彻底清除旧贵族势力,导致变法失败;商鞅变法循序渐进,虽死而政未熄,成就帝王之业。所以,变法切不可操之过急,要有章法,有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