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生于1983年的一座中西部“大城市”,生于“皇城根”,当然不是我们的帝都皇城根,而是“废都”大西安。最近几年一直想为自己写点什么,最初的想法是把自己的人生记录下来,因为觉得风风雨雨几十年经历的事情也不少,如果就随着肩膀上这颗老化的大脑逝去,实在是有点可惜。接着目睹年轻一代纷纷崛起,先是身边出现了精力旺盛的90后,后来甚至还有传说中的00后,看着他们的样子,觉得又像自己更年轻的时候,但是又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于是觉得还是要追溯到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我写一个80后的史诗,未来会有人再写一个90后史诗,对照一下自然可以洞见我们两拨人的差异了。
都说回首过去可以展望未来,实际上未必能够展望未来,过去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其特定背景,未来不一定会发生,那么去看这些逝去的回忆有什么价值呢?“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是我觉得回顾历史不是用于预测未来的,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事情的初始和发展,体会有些事情不是历史的必然,不会在未来简单的重复。而当我们知道了这种不必然性,就不会带着所谓的各种枷锁上路,而会明白人生是有很多种价值观和选择的。
就像童年时候的小英雄赖宁,曾经在我们那个时候和雷锋其名,但是后来逐渐在公众的事业中消失。我不是赖宁实践的亲历者,但是当我带着人生经历再回顾这个事情,想象着当时社会各界消费赖宁来打造英雄形象,无数人因此获利,就想起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只不过这个是反过来的,赖宁按照那个时候的道德标准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很多人,可是这个真的是必要的么?未来的年轻人需要去模仿他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说我们了解过去事情的背景,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就知道有些事情不是必然再会发生的,我们也不用按照那个时候的道德评判去指导自己未来的选择。当然了,由于这几年主流价值观变了,关于这件事情的争论早已经尘埃落定,所以赖宁这个例子争议比较小,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可是我相信还有很多这样的类似价值观变迁值得我们去挖掘。
我们说起来历史,都知道二十四史,可是二十四史说的都是帝王将相,和我们大多数人又有什么关系,即便是熟读了二十四史,倒背如流,也不意味着就能称王称霸,可以封侯拜相。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个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点滴,就像我这样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是大多数人最终的归宿,因此当我看到小人物真情流露故事,能够获得更大的共鸣和震撼。
我写自己的史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目的么?我觉得就是没有目的的目的,只要自己投入了感情,看的人自然能够收获到各自需要的东西。
我们这代80后的人,和自己的上辈,和现在的小字辈,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下,同一个制度下,然而这几十年的巨变让我们都清楚,国家还是这样一个国家,但是成长的大背景却有着天壤之别。我觉得在这个期间年纪相差十几年的两拨人群,其不亚于成长在两个国家所造成的差异化,让我们把这些精力都晾晒出来,仔细回忆一下自己从哪里来,从而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吧。
虽然我的经历说起来满打满算短短三十多年,但是要完整的呈现出来绝对是一个艰苦卓绝的事情,有这个机会也是机缘巧合,但是能不能把这个缘分走完我自己也没有底,但愿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为大家呈现一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生。至于内容方面,我会把自己的故事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努力用当时的视角来呈现回忆,作为一个大时代的亲历者,我想把自己和这个时代紧紧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我个人的人生记录,起起伏伏这么多年,希望最终博得大家的会心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