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天
都毕业了这么久
现在的工作也不是自己的专业
突然聊起了几个话题
很有感触
1.这么多年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用
我:李开复说的很透彻
大致是:
一:教育的本质是当你抛开所有所学的知识后,你真实的模样,对于生活的态度,自我行为的方式等。
二: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获取文凭,而在于实现理想,追求兴趣。
三:最值得学习的是那些足以受益终生的思想,方法,经验,乃至学习本身的快乐
社会上有一些人大呼读书无用论
举的现实例子看起来非常深刻
其实并不是读书无用
只是单纯为了一纸文凭而舍本逐末了
而读书的意义
心理学上关于其描述:
思想,情感,情绪通过学习而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单一的
体现在行为和心理两者的变化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多年来读书的人
举手投足之间都会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2.书越看越觉得自己无知
我:知识就是一间“房子”,你走进一间“房子”,从“房子”里面出来。觉得自己无知只是心理上的对无尽知识的恐惧。
心理学关于学习有两点比较深度
其一:理解性
举例:比特币,这个名词13年就出现,当时当年,如果从未接触,但理解到“币”这个词,即钱。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钱呢?
个人对于知识,都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做出某种解释,然后深入了解
其二:选择性
书店很多书,每个人的喜爱不同,选择的书本也不同。
而同样一本书,个人对于书本内容需求点又是不同,有的人能在一本书中与作者达到共鸣,有的人觉得看这本书又毫无意义。
IT人员对于计算机书比较感冒
白领阶层对于职场管理比较钟爱
个人接触的知识敏感度都是根据其需求和兴趣
学习后感触到自己的无知
只是知识累计到了瓶颈期
始终明白:
对知识的学习是由个人的理解性和选择性所引导
根据你的需求和兴趣去选择就不再迷茫
进入“房子”后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而你要明白你的学习只单一从你的角度出发
通过寻求交流
两个观点碰撞会产生第三个观点
达到1+1=3的效果
这种知识理解尤为高效
3.我这几年在读经典名著,还有历史类型的书,蛮喜欢的
我: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深度挖掘,终生收益。
雾满拦江几年前的一篇文章至今我记忆犹新,抽取那一段核心
从阅读心理学上来看,阅读也是循序渐进的
第一步,纯娱乐小说。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
第二步,传统经典小说。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了出来,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诸如《飘》《红岩》等
第三步,进入史哲领域。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是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的涉及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神话、历史典故。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孩子的阅读敏感点。能够读懂《左传》《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史记》等等。这时候孩子们的大脑开始体系化
第四步,进入思想领域,有了史哲的基础,这时候就会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诸如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等等,阅读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个读书人。
第五步,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依据自我体系构建新的阅读书目。
第一阶段。因为读书量少,完全情绪化,凡事就看自己喜欢不喜欢
第二个阶段。思考的深度,不再是幼稚的,而是成熟的、理性的。思维的广度,能够兼顾周边,学会换位思考,这类人是社会的主流
第三个阶段。史哲领域,这一层次的人会把一个问题,放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考量,所以他们的结论,也往往充满智慧闪光点,让人眼前一亮。
第四个阶段,进入思想领域。这类人的思考,注重的不是什么社会公正,也不是什么肤浅的道德评述,而是针对人性本身。
叔本华说: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于万象生活中寻求精神上的充实
知识而尤为重要
你看到的不会是你的
你学到的终将也不会是你的
你理解透,创新过的才是你真正拥有的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