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眼看着各地发放消费券。
终于,北京西城区带着消费券慢慢地走来了。
病毒来袭之际,各地方果断施行封城、关闭聚集性场地等措施。
一夜间,商场、影院、饭店、KTV等消费场所全部关闭。
时间刚好赶在新春佳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节,整个春节档的业绩堪比平常时期3个月业绩。
即使可以堂食,由于客源少,房租、员工薪酬也是压的企业喘不过气。
大型连锁店线下卖“盒饭”、线上搞起“外卖小程序”;
各企业面临前有未有的冲击。
一些小店要么依旧闭户,要么贴出转兑信息。
部分企业未能如期复工复产,采取裁员、降薪等方式自保。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于个人而言,要么失业、要么工资缩水,使得全网都在发“存款的重要性”。
人们的消费能力下降、消费欲望低迷。
虽然疫情好转,但并没有结束。
加上收入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大家都减少消费开支,之前人声鼎沸的商场,现在导购比顾客还多。
为鼓励大众消费,全国已有近70多个城市派发电子消费券。
消费券真的能激发消费欲望么?
消费券相当于于一个杠杆,可以撬动消费潜能、激活上下游产业链。
以北京地区为例,本次消费券涵盖领域:全区综合商场、超市、餐饮、老字号、文化、体育、旅游、教育、生活服务等。
在全面满足人们日常基本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消费行为、激活消费信心,带动市场经济复苏。
消费券以电子券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指定商家、用途,杜绝倒卖行为。
政府是消费券的买单者,发放越多的电子券,政府负债越多。
所以发放消费券只能是短期行为,不是长久之计。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政府发放消费券是为了带动经济,那消费券对商家、消费者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消费券明确标明商家名称、满减力度,对商家而言,起到了显著的引流效果。
从而,提升店内营业额,实现良性循环。
沉锚效应是说: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消费券巧妙地在消费者身上,运用了这种效应。
举个栗子:应付金额是51元,但由于手持满50减15的消费券,最终相当于花36元换取了价值51元的商品。
消费者内心会被51元占领高地,感觉自己捡了15元的便宜,购买欲望势必大大提升。
总而言之,在掌握好节奏的前提下,发放消费券对政府、商家、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积极行为。
你不买我不买,世间美味往哪摆?快去领你的消费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