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高中朋友说,以前一个同班同学因为脑瘤去世了,一下子听到这消息有点错愕,不知怎么描述那种感受,有点像大家都在赛道上奔跑,努力向前冲刺的时候,赛道上曾经在一起努力的伙伴突然消失了一样,顿时变得有点不知所措,貌似冲向终点也变得不再重要。
回想起他,我一直很清晰记得就是他那张永远的笑脸,就像永不落幕的太阳一样。笑容可掬、对人和善,是他给我的唯一印象。当年高考之后,大家各奔东西,这么多年跟他一直没有再联系过,怎想再次有他的消息,已是永别。
每每想起总有莫名的感触,重新审视下我们的生活,一直在追求的东西是不是有那么重要。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国外的视频广告,开着豪华跑车的羡慕在天上开私人直升机的,而他旁边开普通车的则想着我要是有辆豪车多好,路边骑自行车的人则希望能有辆自己的汽车,他后面的走路的行人则想要是自己有辆自行车就好了,等行人走过之后,一个坐着轮椅的人心里想,我只要能跟他一样能走路就好了。
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可能有人正在跟病魔抗争。当我们在讨论午饭吃什么的时候,可能有人正在濒临着死亡。
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时代为了生存,需要学习打猎技能,当大家都学会打猎技能之后,就开始举办打猎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获得的猎物多,争出123名,选出有能力的来统领大家生存下去,这是生存的需要。
随着时代发展,物质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基本上已经无需过多的考虑生存问题。可是,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反而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迷茫、失去了人生方向、焦虑、找不到奋斗的理由。好像人生不找点意义,不找点理由,就活不下去了,开始抑郁,甚至自寻短见。
小时候念书,读一些文章,老师就会问你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家长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就会告诉孩子这则故事里面富含了什么寓意,我们要怎么做。好像没有中心思想的文章就不能看一样,或者看什么都得提取点什么意义出来才行。如果孩子去看一些小说啊漫画啊,翻阅一些国外文学,我们那会特别流行看《简爱》,都会被当成不务正业来批评。
高考选专业,家长们总是要替孩子做选择,分析热门专业、未来的趋势发展、以后好不好找工作等等,为的就是以后能不能多赚钱。很少人会问孩子,你自己喜欢什么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基本只有“正常”的专业和课程,而没有国外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僵尸逃生课”,“威斯康星大学:指环王精灵语课程”,“里德学院:如何在水中编篮子?”,“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星际争霸攻略课程”,“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泡泡中的神奇世界”,“霜堡州立大学:哈利·波特与科学”这种“不正常”课程。
著名导演冯小刚说中国有太多学生都报考导演专业,太想出名了,可是灯光师、美术、化妆师、录音师、剪辑师等等,这些才是最缺人的。
我们很多人不听古典音乐,觉得听不懂。不去看画展,觉得看不懂。总是觉得一定要懂要明白才去做,才有意义。
为什么我们一定需要那么多意义?
周末睡个懒觉、发一下午呆、找三两朋友聚聚、饭后散散步、跟父母聊聊天,这不就是人生嘛。
如果你的人生一定要为谁负责,那只有你父母。如果不是父母赐予你生命,你什么都不是。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你会希望你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如果只能选一样最重要的呢?我想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活着就好,还能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活着,便是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