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教育如此,做教师,也是如此。”——《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它是生命之间的对话,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感召另一个心灵,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美好过程。要达到这种可爱与美好,教师也要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完善。无论在教育教学上出现怎样的困境,我们一定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心态决定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即使碰到再棘手的问题,我们也要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一个磨砺。每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是好老师,而是在与每个孩子的交流中渐渐学会做老师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都是上天派来渡我们的。也许我们不能把每一个孩子都教育好,但我们一定不能嫌弃哪一个孩子。书中的这些话与其说交给了我具体的方法,不如说让我转变观念。
一、醒者,行者
春天来临,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草木萌发,次地花开,造就了繁花似锦、缤纷灿烂的美好景象。教育也有它的春天。于漪老师说: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觉醒。“觉醒者”,会把自我发展做为一种追求,会自然萌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谢云老师在《寻找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中这样说:如果不能先行,我们也应当成为“先醒者”;环境再糟糕,条件再艰难,我们都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本身不应当仅追求成绩和升学,还应当寻求合理的教育定位。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正确地应对纷繁复杂的个体。但在唯分数论的今天,我们不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只看重他们的成绩和排名。那么在这个机器化教育的大环境里,我们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做点什么呢?在三尺讲台上,我注定做不了名师,但我可以努力去做一个明师。去明白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不要那么功利。无论评判标准是什么,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不能大范围改变,但可以从微小的事情做起,给孩子一个鼓励、一句安慰、一次拥抱。也许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会慢慢开花结果。
育人必先育己,立己方能立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想要学生获得成长,自己先要成长。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个教师都是道路上的行者,只要行走,就有远方,只有不断前行,你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行者,佛教用语。有为追求终极目标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思。教师要成为一名行者,可以理解为教师要做一个在教育路上的“修行之人”,修炼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情怀,继而聆听到了自己生命拔节成长的声音。这样的修行之路是一条不断向上的路。向上的路总是艰难的,教师的成长就是如此。以行者的姿态,在教育的路上,让身体和灵魂去远行,当行走过荒芜贫瘠的沙漠,也许就能看到期待已久的绿水青山。新时代、新要求、新征程。只有不断的去学习,不停的行走,才能适合新课程与新时代的学生。
二、读书,写作
“教育是面向学生、面向未来的事情。学生在不断成长,未来永远不可确定,因此教育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是永不落幕的朝霞,我们需要不断成长。”
教师的使命是教导学生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要完成这一使命,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这种精神长相的塑造不是通过名牌穿着,化妆打扮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用知识来修行修心。
教师是一项比较艰辛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工作。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绝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
“持续的读写,引导我们上升。”
一个人的精神长相就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涵养自己身上的书卷气,才不至于被烟火人生熏的满面尘灰烟火色。锤炼精神长相从打开书一本一本地去读开始,耐住性子,静下心来,向下生根,向下发展。阅读虽然不能解决物质温饱,但能解决精神温饱。
朱永新:“一个教师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写作就是思考,思考带来提高。”教育写作是一种积累教学经验的方式。无论是读书的获得还是教学的思考,如果不把它们写出来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也许我们常哀叹,累得像狗,哪里还有时间去读书写作。刀哥告诉我们,教师的读书写作时间是在八小时之外见缝插针得来的。自我认为在忙里偷闲这件事上还做得很不好,以至于书读得不是很多,这样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写作不够顺畅。多读多思才能多写。
三、完整,完善
“不断完整自我,完善自我,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根本。”
古人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做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成长中的个体,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生命、一个故事,我们的职业就是帮助孩子成就更加美好的生命。这样,就更需要我们要完善自我,修炼自我。
完善自我,修炼自我的基础就是要有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意识。摒弃杂念,静下心来,重拾阅读,从阅读中寻找精神的食粮,能力的源泉。麦家说:“阅读有什么好处,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因为不读书,你可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因为读书,你可能了解所有人,包括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的。”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了解教育的规律,了解学生的特点。
“教师应当努力修炼自己,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反复研读,并能从中受到教益和影响的一本好书。”努力修炼自己,即使人到中年,又有什么关系?谢云老师说“最好的教育 或许从中年开始”;张文质老师也说“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
我们常说“中年危机”,但有“危险”,也会有“机遇”。经历了十几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经历了养儿育女的不易与艰辛。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对学生要有更多容忍和宽怀。
中年教师更要与学生一起成长,把学习视为自己份内之事,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发挥好人到中年的优势,就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也会更加接近教育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