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作者罗贯中无疑是个“拥刘反曹”的人,对刘备是大肆赞扬,似乎忠义得无人能及,什么都好,还受上天眷顾,刘备简直被捧成了一个神。
就书中刘备的形象来说,他的确忠义仁善。誓死挟持大汗王室,绝无自己当皇帝的念头,此为忠;关、张二人死时刘备昏死过去,足以证明他对弟兄们的情谊之深,许下诺言从不违背、失守,此为义,亦为诚;他以宽广心胸接纳、善待被俘的士兵,临终时面对背叛者黄忠却说出“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如此胸襟,实在难得,此为仁;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眼中只有权力、利益、钱财而反视人命如草芥,相反,他善待老百姓,还带着樊城的老百姓一起逃往江陵,连妻儿都顾不上,“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此为善。
以及慧眼识人、深得人心、爱民、善用人等,有很多例子可以体现。可,无论罗贯中再如何偏袒刘备,都掩盖不住刘备阴怀诡诈的一面。
就个人来说,我尤其讨厌刘备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性子。就连他打了败仗,带着百姓去江陵躲魏军,半路上路过刘表之墓,都还祭拜了半天。这种危急时刻,还祭什么!原以为,刘备就是这么个绵羊性子,可,再看刘备的种种行为:“刘备摔子——收买人心”,这人人皆知的谚语,足以可见,刘备在仁义上,做了很大的伪装;在书中,刘备的目的似乎是挟持汉室,十分忠诚,所以“打死也不自己当皇帝”,不占徐州;而翻看前书,《三国》对刘备的评价便是“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如此想来,刘备称帝为王的野心早就有了,无论是放弃徐州,还是推辞益州,都是在用“欲擒故纵”的做法,让人将地盘服服帖帖地奉上,自己还要先装一装忠义。刘备这张“仁义”的面具戴得可真好啊!
他无疑是个城府极深的人,也确实是个能屈能伸的英雄。他城府深,所以不同许多将领那般锋芒毕露,敛不住傲气,刘备曾“投降”于袁绍、刘表、曹操等人之下,然而大丈夫之志不在一时,不能说是胆小无能。刘备还遇事冷静、沉得着气,这在战场上,心稳是最重要的。
但刘备还是败了。战场上的决断,他不够,总犹犹豫豫;收买人心,实现政治目的这种事,他做到了,却也错失了许多机会;年老的玄德,不再如年轻时那般沉着了;他甚至做出了他这辈子最错误的事——伐吴。这一仗的惨败,也最终让刘备为他的冲动、为他对张飞的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国家大部分的前途。
刘备的性格十分复杂,但实力还是最重要的。论军事还是经济才能,他都不如曹操。他的人生,从某一方面看,还真是个悲剧。得卧龙,凤雏却失天下,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