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没有理由把正念与专心工作、保持警醒并做出最佳判断区分开来。
人们在协商、解决和处理各种状况时,若要获得圆满的结果,平静的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必不可少。任何人都明白。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我,反而让焦躁和嗔怒干扰了我们,那么我们的工作不再有任何价值。正念是奇迹,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重建自我。
②有觉知地呼吸
轻轻地吸入一口气时,你知道:“我正轻轻地吸入一口气”。
轻轻地呼出一口气时候,你知道:“我正轻轻地呼出一口气”。
“吸气,了了分明地觉知整个呼吸。”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呼气,了了分明地觉知整个呼吸。”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吸气,让整个呼吸平静下来。”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呼气,让整个呼吸平静下来。”你就这样训练自己。
③鹅卵石
此时此刻,你存在的核心就是你的呼吸。你不需要知道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水底那细沙铺成的床,那完美的休憩处。当你觉得自己像那颗到达河床的鹅卵石那样地歇息,就是你自身开始得到休息的时候,你不再被任何事物牵缠。
喜悦与祥和,正是在静坐的当下生出的喜悦与祥和。如果你在此时此地无法体悟到它,你在别的地方也体悟不到。不要如影随形般追随你的思绪,不要跟着思绪跑,在当下体会喜悦与祥和。
这是你自己的时间,你坐的这个地方是你自己的地方。在此地,此时,你就可以开悟,不用去遥远的异乡坐在某棵特定的树下。如此修习几个月,你将开始体验一种深沉的喜悦,让你重获新生。静坐时是否轻安,要看你每天修习正念的时间的多寡,还要看你的静坐是否有规律。如果有可能,和亲朋好友每晚一起静坐一个小时,例如从十点到十一点。
④观心
也许有人会问:禅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放松吗?事实上,禅修的目的远不止于此。然而放松却是禅修必经的起点,一个人如果懂得放松,就能有颗宁静的心与清澈的头脑。有宁静的心与清澈的头脑,就已经在禅修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当然,为了收摄与平静我们的心念,我们必须还要练习观照自己的觉受(受)与念头(想)。若要掌握自心,就必须练习觉照内心。你必须知道如何观察,识别心中浮现的每一处觉受与念头。常照禅师写到:“如果修行者能透彻地了解自心,修行将事半功倍,但是倘若他对自心一无所知,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成空。”如果你想了解自心,只有一个办法:观察与辨识与心有关的一切。你必须时时刻刻这么做,在禅修时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如此。
那么,对于这些觉受和念头,你到底应该做什么呢?其实,只需要认知它们的存在。例如,当悲伤浮现,你要立即意识到它的存在:一种悲伤的感觉刚刚在心中浮现。如果这悲伤的感觉持续,就继续辨别:这悲伤的感觉仍在我心里。假如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已经很晚了,可是邻居还在制造噪音,那就要意识到你冒出了这个念头。假如这念头继续存在,就继续识别它。如果浮现另外一种觉受或念头,就以同样的方式识别。关键是,不要让任何觉受或念头浮现却不以正念来辨识,要像皇宫守卫一样,对每一张经过前廊的人的脸孔都保持清清楚楚的觉知。
⑤…从受苦中解脱…
人们通常将实相切割成块,因而看不到万事万物的相互依存。看到了一切中的“一”和一中的“一切”,就突破了一个大障碍。这个限制人们感知实相的障碍,佛教称之为“我见”。
我们必须摒除所有障碍,作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而活着。人并非包裹在厚壳里与世隔绝的孤立个体,能够不受影响地自由穿越时空。像那样与世隔绝地活一百世、十万世不能叫做活着,那样的情形也不可能发生。
我们必须洞察所有事情的缘起与相互依存过程,包括那些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
三个绝妙的答案
结束前,让我再讲一次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小故事,那个关于皇帝的三个问题的故事。托尔斯泰不知道这位皇帝的名字……一天,有个皇帝想到,只要他知道三个问题的答案,行事就不会再有差错了。
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记住,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