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可算是“顽石”的典型代表,他原本为石所生,村野出鲁,号令一帮猴精自称为王,学的些本事之后更是狂妄自大,大闹天宫、偷吃蟠桃、大闹蟠桃会……
网络图片
可算是顽劣异常,天上地下人人害怕,人人摇头叹息,没人敢惹。
那时候的悟空,任谁也很难想象,他会皈依佛祖,潜心修行。
但是天地没有放弃他,佛祖让他在山下压了500年之后,许了观音途经救助,唐僧救的他脱离苦海,跟随修行敛性。
悟空在西行途中遇到困难挫折,无法降伏的妖怪,完全可说是“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只要有求于天地,便立刻有人相救,但凡听说他皈依向善,人人都不住夸赞,鼓励他坚持西行之路,早日得道成仙。
可以说是天地的包容,不断给予机会,才最终造就了顽石的成大道。
而悟空也不负众望,一路斩妖除魔,积善布施,退去“妖性”,有了“佛性”,得成大道。
从悟空这块顽石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石头的可塑性。
而对于我们每个孩子,其实也同样如此。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夸下海口:“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或者乞丐、窃贼,而不用去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用科学的理论证明,后天的塑造和教育对人类是有巨大影响的,每个人都具有它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