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慧)
(01)
朗读,太陌生了。用力想想,如果学生生涯的早读时间也算是一种朗读的话,那心情的确称不上美丽。每天黑色6点钟不情愿的起床,就为了赶上那无聊的近半个小时的早读时间。有时假装错过,可第二天还是得乖乖妥协。语文课代表始终如一的保持同样的姿势站在最前方,带领着我们一句接一句的念,参差不齐的阅读声,就像催眠曲,声声入耳,简直让我又产生幻觉,好像梦见了周公。何曾能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朗读也能成为一档主题撑起一个节目。
朗读,不就是一个字,一句话的叠加吗?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可是,事实上我想错了,央视一改平常的高冷贵妇范,走出了一股小清新,把朗读从一个简单粗糙的行为推向了情怀的高度。朗读成为了一种情感的链接方式,那一字一词一句下都深藏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很快,我就被这档节目征服了,一期不看,心痒痒。而董卿愈发成熟的舞台魅力,看着她坚定自信的走到舞台中央,瞬间也走进了我的心里。朋友圈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说的应该就是董卿这样的人。据说,这档节目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去酝酿,每期主题前后要被讨论很多次,就凭这份用心的态度和认真的劲,也值得观众的每期追随和掌声。
看到几篇送给孩子的朗读,就像见到珍宝一样,爱不释手。最后选了著名作家麦家老师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就像麦家说的:我的经历可能也是很多父母正在经历的,今天选择把写给儿子的这封信公开,是想把一种个体性变成普遍性。请正在阅读的你,可以保有最大的耐性,把它听完。相信读给你们的孩子听,他们也一定会喜欢上。
(02)
(麦家《致信儿子》,来自亲子学习吧,扫描文章底下二维码关注即可收听原声朗读。)
麦家的声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悦耳。说实话,普通话也不那么标准。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我们最在意的是,那一字一句的情感是真实的。在大众面前,坦然承认自己在孩子面前也有脆弱和无能为力的时候,已是这位矛盾文学奖获得者给出的最大真诚。
17年未曾喊过一句自己的父亲,青春期的麦家选择了封闭自己来处理和父亲间的关系。而这种沟通方式不可避免的也延续在了自己和儿子的身上。结果就是,儿子房门一关,封闭了自己3年。让一个10几岁最具生命力阶段的孩子选择了一条隐藏自己的路,你就能想象到家庭带给他的伤害得有多大。
显而易见,麦家的这个家出问题了。即使再出色的作家,在孩子面前,他也只是扮演一个平凡的角色——父亲。我们并不是抱有一个八卦的心态去深究麦家的家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如他所说,想把发生在他身上经历的特殊性转换成一种普遍性,借助照镜子的方式,让我们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毕竟在其他家庭中,有些父母也在重复着他的绝望。
孩子的愤怒来自哪,麦家坦承不知道,所以他才会说出是青春犯的罪。当他看到只要和儿子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就必定以冲突的方式结束时,他清楚的明白,和儿子之间的情感银行已是负债累累,不断透支,关系彻底破裂。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他的新书中提到,一个有问题的家庭结构,一般模式都是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父亲的缺席有两种,一种是很少在家,另一种则是虽然常在家,但对家庭是回避的,回避和孩子的高质量沟通,也回避和妻子的亲密。
当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无助、冷漠、不被需要的家庭氛围时,身上的能量就会一点点被削弱,自我价值感也会越来越低,内心就会觉得自己是被拒绝和忽略的,甚至是厌恶自己,不断的贬低自己,最终以一种向内压抑自己的破坏性方式来应对。
麦家的儿子将自己封闭起来,隐藏自己,通过否定周围的一切来寻求自我保护。所以他和麦家不断的冲突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如果能量一直没被看见,而是被拒绝和忽略,那么它就会变成黑色,成为一种破坏性的能量。
(03)
孩子成为这样,麦家其实内心还是清楚的,他说从根本上,是自己犯的罪。他不想自己成为像父亲那样的父亲,他太清楚那种感受了,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都是情感上的极度煎熬和折磨。所以他选择了改变。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能够承认问题的确存在,已然是开始改变的第一步。就像面对恐惧,当你承认它时,恐惧的感觉反而会消失。儿子能走出来,我想原因并不像麦家轻描淡写说的那样。如果仅仅因为看到同学纷纷上大学而有所觉悟,那么当初儿子就不会下那么大的决心,一关就把自己封闭了3年。
3年,近1000个日日夜夜,儿子和麦家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一字未提。但肯定的是,儿子最后走出来,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被关爱,被需要,被重视。即使再绝望,麦家和他太太始终没有放弃儿子。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这是他应该要还的债。毕竟,作为父亲的他并没有很好的出席与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长和身体是一样的,每个阶段都有他最需要的养分。比如刚出生的小婴儿就特别需要无条件的接纳。4个月—3岁时又最需要安全感,妈妈只要陪伴在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满足他就可以,做好高质量的陪伴,这是给予到安全感的最好方式。等孩子4-5岁时就特别需要被肯定,被认同,而此时爸爸的作用明显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被满足了,那么就会呈现出自信、自我价值高的状态......假如这些重要的心理营养孩子都错过了,可能就会衍生出一系列让大人头疼的问题。日后想要重新弥补,可能得付出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努力,人总是在知道痛之后才会想到改变。不过怎么说,能够觉察到总比一直没意识到好。
所以,你无法想象,为了还上欠孩子的债,这3年麦家有做了多少尝试和努力,只是他没有提罢了。而儿子最后的改变,也一定是跟父母有关,真正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就像麦家说的,忠贞的人终究会得到忠贞,而勇敢的人也会用勇敢的方式来结束。孩子的问题来自于家庭,最后的改变也一定是家庭给予到的力量。欣慰的是,麦家用勇敢的方式公开了他与儿子这段有些痛苦的经历,让更多有类似经历的家庭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顺便还要说一句,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质量也是亲子关系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武志红老师的眼里,夫妻关系甚至是超越亲子关系,在家庭中占据首位的。所以,能够想象一个孩子的改变,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有做出了多大的努力。(这部分以后会专门来聊)
偶尔想想,上天在孩子面前确实也是公平的,即使父母有权、有钱,孩子的成长终究还是要回归到爱的滋养上。也许有人会说,物质条件好的人他们在教育孩子上选择更多呀,我想回应的是,这份爱的投入谁也替代不了父母,还是要他们自己完成。如果没有投入情感的关注和陪伴,那也只不过是用钱去砸人而已。像之前在公司接触过一些企业做的很不错的老总,因为工作忙忽略孩子,他们也头疼,因为用了很多方式孩子还是没有改变。其实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最简单的方式,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爱是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是一种链接。当一个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在伸展中得到了满足和回应,它就会被祝福。
麦家在信的结尾一句:读书就是回家。果然不改作家风格,但这句话确实也戳中了重点。读书其实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当问题存在时不逃避,面对它,承认它,你就有了改变的力量。保持一份觉察,接纳它,然后再去通过学习或者其他方式寻找解决的办法。就像朗读,其实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很好方式。
今天的主题词是关注。一个生命只有被关注了,才能被看见,才能懂得爱。只有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信”字,即可再获得一份送给孩子的礼物!赶紧去参与吧!
友情小提示:《朗读者》节目于央视一套每周六晚20:05分左右播出,一档有情怀,有意义的节目,适合周末与家人一起观看噢。
这里是亲子学习吧,感谢你的阅读!
欢迎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也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