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写周记时,脑海中忽然冒出个词 -- 模板思维,自己试着去定义了这个词。
什么是模板思维?就是以制作教程模板的视角来看待工作,尽力将自己的工作完善为一个模板示例。模板思维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
- 初级模板思维:以介绍工作操作流程为目的的模板思维
- 中级模板思维:以介绍工作的定义以及操作流程为目的的模板思维
- 高级模板思维:以介绍工作的定义、工作操作流程、工作所在的系统结构以及在系统中的作用为目的的模板思维。
模板思维的最基本的内容是,一套具体的、可执行的工作操作流程。怎么讲呢?比如,我要申报一项材料,申报流程说明就是一份操作模板;我要做一份蛋炒饭,一个菜谱就是一个模板,等等。对照具体操作流程,可以把这件事做成,这也是对负责这份工作的人的最低要求。
操作流程对应具体的行动,也可以讲,模板思维是一个行动思维。从发展的顺序上看,模板思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形成模板;第二,应用并完善模板。在接手一份未知工作时,我们首先要理清工作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模块、过程以及相应的步骤,形成一个初步的操作模板;模板初步形成后,一般不会很完善,这时候开始执行模板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并通过行动反馈,不断修改和更新已形成的模板。当同一类的工作,进行几次后,对应模板将会非常完善。这种情况下,在以后的工作中,模板思维将会大大减少判断、决策所需要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模板的本质是一份教程,模板思维其实就是自己在接触一份工作时,开始写一份教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份指南根据操作者的层级不同,分为几种情况:可能就是几个具体操作步骤;也可能是具体步骤+工作的详细介绍;还可能是具体步骤+详细介绍+宏观视角的解读。后两者对具体操作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对工作的设计者和发布者,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很明显,模板思维主要应用在步骤化、程序化的工作,比如一碗蛋炒饭,可能配料不同,但步骤大体相似;比如论述文写法,论述主题不同,但结构大体固定。
如何提高模板思维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不断写教程。接触一份工作后,以一个老师的视角去教导从未接触这项工作的人,如何完成它。
坚持写教程有这样几个好处:
- 首先,自己更加了解所要做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
- 第二,可以在网上发布教程,可能会方便即将接触这项工作的人;
- 第三,如果某一主题的教程达到一定数量后,作者在对应的领域中有相应的影响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