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又称门风,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或生活作风。
古人云: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从记载来看,家风古时早有,“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人对前者的精神传承!
问及我的家风是什么?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贪。相信很多人听过:吃饭不要讲话,不要吧唧嘴等等。这是老一辈常在小时候对我们讲的规矩,我也是在这种束缚下长大,时间像指间的流沙,曾经的小娘已成人妻为人母。
我对小家没有定过家风,小时孩子由外婆带大,自然听外婆教诲时候更多。
记得孩子四岁那年,婆婆得了一场大病,多年的哮喘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缓解哮喘的压迫感,多方打听到有一老中医对比病有一定的疗效。可老中医年事较高,一周才坐诊周日一早上,且不能网上预约。为此她爸负责起挂号的重担,为什么说挂号是重担?挂号6点半开始,老中医的号7点多经常就没了,很多人就4-5点去窗口排队,她爸也跟着一帮老大爷、老太婆一样4-5点去排队,一周一次持续了将近两年。
“百善孝为先”这可能是父亲无意中“言传身教”为孩子不经意间定的第一条家风。
独立是我给孩子定的第二条家风。
孩子步入小学,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晚上都不看电视,上学期间不能看电视俨然成了第三条家风。
孩子渐长,心里的秘密越来越多,曾经听话的小女孩忽然之间学会了顶撞。一时之间,作为父母的我们措手不及,焦虑、不解。为了缓和亲子关系,我们约定:每周五晚上一次家庭会议。
家庭成员轮流发言,可以对一周发生的事进行点评,也可以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当然孩子也可以对父母的行为提出要求。但例会也有很多条框:可以对父母提意见但不能有外人在场,只允许周例会上讲;对过往的事不能总刨老根,我们一直在前进所以要向前看;一周可以有一次情绪发泄的机会!
沟通是我们与孩子共享的一条家风吧!
我是一个懒散之人,倒垃圾、晒衣服、洗碗之事就自然而然承包给了孩子。我冠冕堂皇的理由:人人平等,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参与劳动“改造”。后来因学业的加重,晒衣服、倒垃圾就划分到她爸爸的“名下”,唯有周五周六的洗碗至今还保持不变!
这条我不知能否算得上是家风!
喜欢读报的我,或者说为了打发陪读无聊又漫长的时光,我把书架上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朝花夕拾》等读了一遍,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告诉我平凡是我们的本色,孩子天性喜欢画画胜于阅读,也遗憾自己对这条家风的不严,终究没有培养出我想要的“书虫”,算不上是好家风!
“做温暖的人,与美好同行!”这句话原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意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的温暖“新中”人。
乐校提倡的“一月一行”,德育处时不时传来的拾金不昧故事,以及我班被各媒体报道的“轮椅上的温暖故事”,这些温暖早已注入孩子的心里。
温暖是孩子和我分享的家风。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如此,何况人类。感恩别人,做个善良之人,有心之人,这个也称家风吧!
孩子爸天生有个好脾气,我们之间一般不会争吵,偶尔有争吵也基本错在于我。孩子说:“你们烦不烦”?其实父母争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家庭和睦是孩子对家风的要求!
我家属于散养,家风不严谨,谈之家风建设,好多都上不了台面,可能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但并不妨碍在我的小家“扎根”并“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