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心灵自由30天写作群第三期第11篇作业。
今天作业的推荐话题:这些年的生日都是怎么过的?
20世纪70年代,过生日吃蛋糕、唱生日歌、吹蜡烛,好像并不流行,或者说不是我家的传统,我的印象里,小时候的生日那天妈妈会煮两个鸡蛋给我。那个年代的鸡蛋已经是很奢侈的食物了。吃鸡蛋的生日,感觉是很低调的,妈妈还会说:小孩子,过什么生日!
那时的感觉是,过生日真的不重要,除了可以吃到鸡蛋 — 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美味食品。现在想想,那也许是一个“我不重要”的最初的来源之一。
能记住的第一次吃蛋糕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因为有一张照片记录了下来。我和一个好朋友都是暑假里的生日,那年暑假,我们凑在一起过生日,邀请了十几个同学在她家里过的。那时的我已经是很独立的青年了,我家里的人可能都不知道那次的生日聚会。好像不是为了庆祝生日,更多的是朋友聚会。
再后来的生日,基本上是为了检验男朋友或老公有没有记得那个日子,是不是在乎我。很多时候是会被忘记的,但我好像也没有怎么生过气。大概是“生日不重要”、“我不重要的”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Surprise Birthday Party (惊喜生日派对)有过一次,是去年我的闺蜜们为我精心设计的。生日的前一天,她们用某种借口把我“骗到”一个地方。蛋糕、礼物、蜡烛,低调奢华,她们还加了一句“你值得拥有。” 最懂我的是她们,因为她们知道我这几年的在寻找自己、学着去爱自己的历程。
其实印象最深刻的生日,是自己给自己过的生日,发生在去年和前年。巧的是,这两年生日的前夕,我都是在上海虹桥机场,准备乘机回北京。无论谁记不记得我的生日,无论谁爱不爱我,我都要爱我自己,以行动爱我自己,以美好的东西让自己记住爱自己。虹桥机场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店,便成为了我为自己买生日礼物的地方,漂亮的耳钉、项链,我值得拥有。为自己我买生日礼物的感觉真好。
可是,真的,人为什么要过生日呢?为了美食?礼物?朋友聚会?家人团聚?还是为了感受爱?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直到我第一个老公去世后的第一年他的生日那天。那天初冬的一天,太阳是白色的,天是灰色的,小区里的平日里人来人往的路上也没有什么人。我忽然记起他的生日,记住他的生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他已经不在”生“的状态了。那一刻我明白了,庆祝生日真的是为了庆祝我们的生命,庆祝我们还在有生命的状态。
耳畔响起我们大学时代共同爱听的那首郑智化的“生日快乐”: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有生的日子天天快乐,不要在意生日怎么过。
2017年2月13日下午12点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