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有12年是在农村渡过的️。赶在小平爷爷改革开放的初期,田和地早早地还给了国家(啧啧啧,错过了暴富的机会)。爸妈在区里上班,忙着上进,对我管得有限。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让我早期的天性得以释放。
看起来听话的丫头,仗着学习好,可以肆意去玩儿。🤘组织一群孩子上山下河;撒丫子满街捉迷藏,最后人睡在柜子里,憋了半天自己出来,差点儿把柜子上14寸大件儿给摔了;练习骑车带人,結果和妹妹一头儿扎草垛里;逢年过节等待穿新衣去显摆的小眼神儿;和男孩子一起拆鞭炮,和妹妹打着小红灯笼去逛庙会,边走边说着,年没意思之类小大人儿的话……除了恐高没敢爬树,我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那时候,一直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生活规律,每天早起,多年不变样儿的一碗炒面加鸡蛋。中午一顿饭吃1小时,喝点儿小酒儿,顺便来个子午觉。下午起来出门儿溜达。没事儿时,就爱养养鸡,听听曲儿,做做针线活儿,剪剪纸。记得有一年,剪纸还在镇里获了奖。老太太去世时,103岁,养生大法等我改天汇总下啊
家里的院子比较大,除了应季的蔬菜,还种满了各种花儿。每到夏天,一边儿看花儿,一边儿听着我至今也听不懂的小曲儿,跳个绳儿,逗逗狗,日子一天天过的逍遥自在。
~~~~~~~~~~~~~~~~
那时的节日,因为奶奶对天地的敬重,格外有仪式感。❤️春节就不说了,事儿太大了,爸妈能零星儿准备一个月。就说说中秋吧
中秋节除了团圆,还有个铁定项目,就是晚上包饺子,供瓜果月饼,拜祭天地。️
9月的夏末,天儿微凉,心里暖!一大批好吃的来了,哈哈哈
供桌上通常会有香蕉,苹果,大鸭梨,大个儿的葡萄……这都是外买的,唯独枣儿是自家的。这颗枣树,一直是奶奶的宝贝。挑了特定的日子,才可以去打枣。吃不完的,还可以蒸蒸晒晒,留着冬天吃。平时,我们几个孩子想吃,都偷着摘,被发现,嗖嗖转身儿就跑……
月饼,在那个年代,已不算稀罕物,却也只有中秋才容易买到。粮票时代,我没体会过,但是国有企业,分东西的福利赶上了。爸妈的单位,通常会分到五仁儿和什锦,花生,黑芝麻,苏式一类的。什锦馅儿,挺大一块儿,夹着红色和绿色的“小毛线”,不太软和,一块儿能吃两顿。小时候不爱吃,现在依然不爱吃。
姑父是早期下海那批人儿,家里条件挺好。每年,都会准备水果馅儿,酥皮儿的,还有到现在我都爱吃的枣泥馅儿️。
北京的姑姑,也经常会在夏天回来避暑,捎一些北京小点心什么的。奶奶会留着一些供天。
吃苏式月饼,爱掉渣儿,比较麻烦。我们几个小人儿,就小心翼翼头碰头的聚在一起,一层层地剥着皮儿吃。馅儿有时候觉得甜,会留给大人吃。就跟爱吃馒头皮儿一样的。
老奶奶,当天是比较忙的。她的心中,天地为大,还会供饺子一类。有一年,我妈煮饺子,端上一盘儿,转身儿就没了。正纳闷儿呢,看见奶奶分了好多小盘子,供她的神灵了。特别有意思的画面。有了信仰,就有了敬畏心,也是好事儿。
我们这些孩子,就在吃吃喝喝中,热闹的把节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12岁,离开老家,进了城。人生,又开始了天性的约束。
~~~~~~~~~~~~~~~~
其实小时候的很多时间,是吃姥姥家的饭长大的。姥姥照顾我更多些。两家,离得很近。因为爸爸的关系,小时候,核桃酥,面包,老式蛋糕,我就总能想吃就吃到。吃面包,喝汽水儿,简直是那个年代的大餐。姥姥经常说,三两岁时,我会没事儿就扒拉开小柜门儿,吵着要吃泡成泥状的核桃酥。每天站在大门口,等着爸妈拿出香蕉或是一串糖葫芦。
这是个小吃货啊,还好,现在吃素了哈
姥爷是国内最早期的厨师,培养了一批徒弟。家里手艺传承,我有印象的是春饼,炸酱面和饺子还有逢年过节必上桌的糖醋鱼,酸甜入味儿特别好吃。每天中午,姥姥会做一大家子的饭,光刷碗就十几个。大家庭的菜味儿,节味儿,在几位老人陆续去世后,很难再有了。这,就是渐行渐远的人生吧。
奶奶于我的好,印象比较深的,有一次,淘气玩儿电器被电打了,奶奶闻声过来,关心我的样子,却一直记得❤️。
血浓于水,莫过于此。
后来,她们人生中最后的时光,每次去看望她们时,总会想起年少的那段时光。我爱你们,愿你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自在!
~~~~~~~~~~~~~~~~
现在的中秋节,重在团圆,吃,只是点缀。
老爸老妈,依旧会保留供月的习惯。桌上的月饼也在不断发展中变化着。冰皮儿,蛋黄酥,肉馅儿,韩式提花儿……
好几次,也都忘了吃月饼,就把节过了。
我最爱的,还是小时候,几个小人儿,凑在一起,吃枣泥月饼的味道和记忆️。
老爸老妈现在也越来越多地,爱在节日追忆当年的苦和甜。我静静的的听,感恩当下的这一刻。也会习惯的,和爸妈一起,抬头,看看,他们眼中最圆最大的月亮。
儿时记忆,封存太久,不经回忆,会有模糊。
但是存在过,温暖过,只要想起的那一刻,始终会甜甜的在心间,带着思念,微微一笑。
因为,这是家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