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门大街距今有着千年的历史,自晚唐大历二年(767)东部濒海的常丰堰筑成后,这片南依长江,西近里运河的古街区,随着里下河农耕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逐步成为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集聚地。经过千年的积淀,街区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这片古街区至今保留着历史风貌和原始的街巷建筑肌理,尚有近万户的原住居民,依照传统的民风民俗在这里生活和经营,堪称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街区。
这个老街区门口就有一家百年药店,,木质结构的老房,包括地下的瓷砖,都是很有些年头之物,也是近几年电影和电视剧的取景之处。
始建于清代的上池斋药店,近300年来一直经营中草药,为国内少见。药店建筑为宽阔的二层楼房,上层为药库,底层药店以大型木雕挂落分隔、保留有清代中药橱、木榜、匾额及民国装饰的柜台。南面平房为药材加工作坊,仍保留部分原始制药工具。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细雨霏霏中走入这里的街巷,冒着热气的的茶叶蛋,发着黝黑色的煤炉子,静默着售卖小吃的店主,以及空荡荡的街头,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甚至有种错入时空的感觉。
目前,金东门大街两侧,延续保留下来的南北向的古巷道仍有20多条,如武安街、刘家巷、元老府巷、文昌街、东营街、韩公祠巷、大司马府巷、竹巷,湾巷、辐辏巷、家舒巷、鱼市口巷、菜市口巷、上真庙桥巷、张家巷、复顺和巷、吴家巷、龙珠巷、徐家桥巷、祠堂巷、状元巷、二铺巷、一铺巷、大马巷等等。而这些古巷名都有历史的成因。元老府巷,因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府第于此,原为府第内巷。竹巷,因明清两代竹业集中而得名,清代的祖师庙“竹业公所”尚存。二铺巷,位于东城外大街北侧,本名时思巷,为宋代古寺的侧巷,又因明代起为文正里一、二铺的分界巷而更名。辐辏巷,因明清两代手工业集中区巷道纵横而称辐辏街(区),此巷为中心巷,又以染织业集中名染坊巷。状元巷,因明代状元李春芳幼年居此而名,巷头立有石牌坊。
家舒巷,因明清之际舒姓于此建府而命名,“家”作动词解,此巷为晚清兴化医派的诞生地。祠堂巷,因明初“洪武赶散”,解氏家族从苏州移民于此并于永乐年间筑有宗祠而名。
这里看到现今几乎已绝迹的老牙科医坊,中年大叔估计是这里的牙医,正悠闲躺在工作躺椅上看着报纸,旁边的桌上摆满了石膏做的牙模,对于我们的到来,对于我们好奇的拍照,大叔也淳朴笑对,没有丝毫不耐。
金东门大街两侧沿街商铺,建筑结合商业及居住用途,采用传统商业街的空间形式,或前店后宅,或上宅下店。立面大都为上下方便且牢固耐用的木榻子门,内有长木栅,榻子门之间抽成高低合缝,开时铺面通敞,关时不留空隙,起到防风防雨防盗及隐秘功效。
这里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有着浓浓的生活味道,和一墙之隔的大街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漫步于此,会让人涌出不知名的,淡淡的一丝惆怅。
状元坊:位于东城外大街状元巷南首,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跨街双柱、石质。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奉敕为状元李春芳所建。
生活在金东门街区近万户原住居民,依然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民俗。他们恪守“依仁成里,与德为邻”的古训,讲究着各种各样的禁忌,依照老法操办着婚丧节庆。最为特出的有两点,一是多数老居民依然保留着“早上皮包水(吃早茶),晚上水包皮(浴室洗澡)”的传统生活习惯,清晨的茶馆人声鼎沸,食客络绎不绝。二是每年正月灯会、三月庙会和端午龙舟,居民积极参与,万人空巷。期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现场演唱茅山号子、兴化锣鼓书和板桥道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