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乔。双十一马上就到了,
想问候下大家:
钱包还好吗?
有人说,
我在双十一活动期间购物,
就是为了省钱。
可是看完商家设置的各种花式玩法,
一边蒙圈,一边感慨:
想省点钱,
真的好难。”
01
昨天,#最近朋友们都怎么了#上了热搜。
答案很简单,一年一度的剁手节来了。
不得不说,淘宝在规则创新上从不让人失望,年年推陈出新:
前两年考数学,一秒回高三,拿出草稿纸写写算算:
结果发现,数学专业的人也未必扛得住。
算准了到手价,也搞不懂应该几点买。
好不容易都加进了购物车,为了优惠,可能无法一起付款。
毕竟每一个商家的规则都有所区别,购物津贴不是每家都能用。
要说算数还只是折腾自己,那淘宝今年盖楼的重点就是麻烦别人:
买东西不仅是自己的事,更是朋友的事,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朋友们降低姿态,苦苦哀求,就想得到你的助力:
当然,回复可能是残忍的:
为了这点钱,不计人情成本,没事不关心,有事来敲门,吃闭门羹也在所难免:
虽然吐槽的声浪很强,还是要承认,通过游戏宣传双十一这招很厉害。 尤其是今年上线的组队PK, 就算知道赢不了几毛钱,
为了争口气,也要赢。
这辈子,你有没有为谁盖过楼,有没有为
4毛钱
拼过命:
商家的营销手段登峰造极,又处处透着割韭菜的气息: 打着给你送钱的旗号,却也无情收割你的
注意力和时间
。
02
最近,周围人都在讨论,今年的双十一跟往年不太一样。
拼多多正式入局,直播带货风头正劲。
大家可能没注意,十月初,拼多多和阿里就打响了双十一之战。
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发声明,指出拼多多平台销售的“三只松鼠”产品为非官方渠道,且侵犯了公司的知识产权。
拼多多也毫不示弱,认为这只是双十一之前“二选一”的舆论造势。
“二选一”,被认为是购物节的经典预告。
淘宝or拼多多?
这是个问题。
一个是电商老大,一个是后起之秀。
原来称霸朋友圈的只有拼多多,今年淘宝就用盖楼游戏刷屏,来强调社交属性。
显然,在淘宝眼花缭乱的省钱规则面前,拼多多更简单粗暴。
比如这份针对卖家的活动要求:
要说便宜是拼多多的王牌,那淘宝也有必杀技——
直播
。 李佳琦的那场双十一预热直播,开播就涌入了二十万人,最高观看人数达到三千多万。 三十九种商品,从护肤品到辣椒酱,从口红到按摩沙发,
秒没
。 其中的虎邦辣酱,一分钟不到卖出去20万单,创快消行业新纪录。 而买辣椒酱的人中,
有人并不吃辣,还是眼睛都不眨,入手16瓶
。 跟PK盖楼游戏的原理差不多,“我虽然不能吃辣,但是我想赢”。 曾经,英雄不过美人关。 现在美人过不了李佳琦这关。
听到他喊“所有女生”就形成“下单”反射。
狂欢之中,全然忘记了买的本质,是需求先行。 疯狂的背后,找到年轻人攒不下钱的原因:
不怕该花的钱里挑最贵的买。
怕的是不该花的钱多到惊人。
03
不知从何时起,“买东西”被赋予了其他的意义。
买来的也不是实用的商品,而是“快乐”。
前两天热搜上有一个投票:
结果,
一半以上
选了“花钱使我快乐”、“花钱会让我变美”。
其实,如果你有钱,任何理由都无可厚非,因为这仅代表一种消费观。 就像有钱人会买奢侈品,他们愿意用高出成本许多倍的钱,
换一点做工上的考究,和设计上的创意。
是因为他们的时间太贵,不能浪费在比价和淘货上。
大牌的东西不至于多好,
但一定坏不到哪去
。 在他们眼里,奢侈品也是日用品。 可从这次投票来看,因
“有钱想买”
的,不到十分之一,更多是“为了买而买”。
这样盲目的无脑状态很可怕,这种“买买买”的快乐也会转瞬即逝。 去年“暴花户”这个词火了: 年轻人在短时间内就花掉了客观的财富,赚钱不多,但就是莫名的敢花,
花完之后又会在长时间内很丧的人。
双十一到了,花呗第一个提醒你,先提额,再消费。 不过,一个月后,它也会提醒你,
还钱
。 不知不觉中,年轻人被消费主义浪潮给淹没:
“好看的姑娘自带烧钱属性。”
“把吃饭的钱花在瘦脸和玻尿酸上,自然有男人请你吃饭。”
很容易产生心理暗示: 只要敢烧钱,就能变好看,有人爱。 可多少姑娘,折腾了半天,除了把吃饭钱折腾没了,也没什么改变。 这就是典型的消费主义陷阱,不断灌输概念让你相信:
“你买什么,你就是谁。”
“买了,你就会快乐。”
细思则恐的是:
每一个购物决定都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在为“伪需求”买单。 就像那些不断囤货的人,对
“买到就是赚到”
深信不疑。 殊不知,日用品也会过期。
在全年最低价的时候,囤到够用是一种节省,囤到过期是一种毛病。
也许你一时改不了,也别天真地以为:“占到了大便宜”。
就像吴军教授说的,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04
《纽约客》杂志中有篇文章,观点颠覆,引人深思: 你是否想过,这几年风很大的
“做更好的自己”
,也是消费主义的结果? 美国有两个商学院教授做了个研究:他们设定了很多目标,还制定了一个表格,严格执行。 折腾了一年之后,
他们的感觉是精疲力竭,觉得过了最不像自己的一年。
于是作者做了分析,明明生活变糟,人们还是沉迷于
“自我提升”
,原因有三:
本能
,觉得自己是生活的主角。
文化
,从古到今,文化鼓励我们实现更高目标。
经济,这个时代并不鼓励你知足常乐,而是让你追求更多。
“自我提高最终变成了一门生意,哪怕你没有这种愿望,消费主义也会迫使你产生出这种愿望来。” 问题在于,原本没有这个愿望的你,没什么不妥。
反而在追求所谓更好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 瑞典心理学教授斯文·布林克曼也认为,其实不被流行风潮裹挟,承认自己平凡并没有什么不好。
起码你还是你。
专注于自我,也关注别人的感受,多培养正直、自控力、忠诚、责任感,这些用钱买不来的传统特质,才更接近美好的自己。
都说“莫欺少年穷”。
那是因为有心的少年,从来不会让自己穷得太狼狈。
他们会把钱花在刀刃上,剩下的攒下来,只因明白:
花钱的快乐是有限的,没钱的苦恼是无穷的。
成年人最高级的自律是需求之外,一分钱都不花。
你要是怕管不住自己,就干脆别参加。
以免节前一脸高冷:
我啥都不买
。 节后真香警告:
花呗额度没了
。 该花的花,该攒的攒。 少一点冲动消费,就可能多解一时燃眉之急。 何乐而不为。
-END-
作者简介:
Jenny乔,北大学霸,常春藤海归,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职场10万+爆文制造者,多平台签约作家。
微信公众号: Jenny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