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弱化自己,孩子也在学会否定自己

🧠 心理成长系列
✍️ 作者|Miss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要时刻记住,这世上只有两个人真正值得你在意,一个是8岁的你,和80岁的你,他们此刻都在注视着你,一个希望你勇敢开始,一个希望你不留遗憾......


当你弱化自己,孩子也在学会否定自己

曾经一个小视频中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晚饭桌上。

妈妈刚把炒好的菜端上来,顺口说了一句:
“哎呀,我做饭真难吃,别嫌弃啊。”

孩子夹起一口菜,还没放进嘴里,就接着说:
“反正我考试也考不好,别对我抱什么期待。”

餐桌上突然安静了几秒。
妈妈尴尬地笑了笑,但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没想到,自己随口的自我贬低,竟成了孩子模仿的方式。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在咨询室里,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故事。
父母把自己弱化了,孩子就会学会否定自己。


PART 01

孩子眼中的“镜子效应”

我曾接待过一位妈妈。
一坐下,她就说:“温老师,我可能帮不了孩子太多,我自己就是个没用的人。”

她说这句话时,眼睛始终没抬起来,手里的纸巾攥得很紧。
她平时习惯性自我否定:
邻居请她帮忙,她会说“我做不好”;
孩子让她检查作业,她会说“我没什么文化,你自己看吧”。

但真正刺痛她的,是孩子的变化。
五年级的女儿,在考试前对老师说:
“我反正也考不好,就随便吧。”

那一瞬间,这位妈妈像被当头敲醒。
原来孩子并不是天生胆怯,而是从她这里学会了“提前认输”。

孩子不是听你的说教,而是照着你对待自己的方式,慢慢学会和自己相处。
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


PART 02

当父母弱化自己,孩子学会自我否定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自我概念建构。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来自成长环境。
而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最早、最重要的环境。

父母总说“我不行”,孩子也会觉得“我不行”;
父母习惯退缩,孩子也会害怕尝试;
父母在人际中没有边界,孩子就更容易被同伴牵着走。

这种模式往往不是一代人的,而是会代际传递。
你小时候可能听过类似的话:“我们家条件不行,不要想太多。”
“你妈就是这样没用,你也差不多。”

这些话会在心里留下印记,长大后,我们又在不自觉中,把这种“弱化模式”交给了孩子。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完美答案,而是一个敢于尝试、敢于承认价值的榜样。
如果父母都不敢说“我可以试试”,孩子自然也不敢。

所以,当你总是弱化自己时,孩子就会把“否定自己”当成一种习惯。
他们可能在学习中退缩,在交友中自卑,甚至长大后在人生选择上处处犹豫。


PART 03

父母如何走出“弱化陷阱”

很多父母会问我:
“我也知道不能总贬低自己,可习惯太久了,怎么改?”

我常给他们三个小练习,简单但有效。

1. 少用否定,换个说法
比如原来你想说“我不会做饭”,不妨换成“我再试试另一种做法”。
原来你想说“我不懂这个”,可以换成“我可以学一下”。
不要小看这点变化,孩子会悄悄记住:遇到困难不是退缩,而是调整。

2. 示范行动,而不是逃避
有位爸爸告诉我,他在孩子面前装作很会修电器,其实心里没底。
后来我建议他改成:“我不会,但我可以去查查资料,再动手试试。”
孩子看到的不是父亲“全能”,而是父亲面对问题的真实和努力。
这比假装完美,更能带来力量。

3. 学会寻求帮助
弱化不是脆弱,真正的脆弱是明明需要,却死撑着不说。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坦然示范:“这道题我不会,我们一起去问老师吧。”
孩子会明白,寻求帮助不是丢脸,而是一种聪明。

这三个小方法,看似简单,却能慢慢改变家庭氛围。
你会发现,当父母敢于尝试、敢于说“我可以”,孩子的态度也会逐渐发生变化。


最后 | END

  • 当你弱化自己,孩子就会学会否定自己;
  • 当你敢承认价值,孩子才会勇敢认可自己;
  •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成绩单,而是父母活出自信的样子。

孩子一直在照镜子。
你对待自己的方式,就是他们未来对待自己的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