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自己当用户
策略1:融入到用户当中去,定期、有节奏地将产品需求梳理的结果和用户沟通
最少进行两次这样的沟通。一次是产品需求框架梳理完成,这次的沟通可以过滤掉方向上的偏差和错误;一次是产品需求细节梳理完成,这次的反馈可以在细节上过滤掉偏差和失误。
策略2:记住自己的责任不是制定需求,而是发现用户需求
2.被用户带偏
用户短视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他想解决问题,他只不过是在自己的所知范围内找了一个他认为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出来,你如果把这个解决方案当需求,那就会被带偏,甚至偏的相当离谱。
可以通过问“为什么”(为什么你要这个功能?为什么你想这么做?)来获得用户表面需求背后的真实需求。一旦找到真实需求,自然就不会出现被带偏的情况。
举例:福特公司的发明汽车的事
3.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需求太多了,没有分清楚优先级)
KANO模型:
•核心需求:龙哥也称之为基础需求。没有这个类型的需求,产品就没有做下去的必要。比如一个音乐播放器居然不能播放mp3
•期望需求:在基础需求上的优化。有了这个类型的需求,你的产品就会让用户用起来比较舒服,比如音乐播放器可以自动下载并显示和当前播放歌曲完美匹配的歌词
•兴奋需求:满足核心需求背后的用户心理动机。这个类型的需求,通常会让用户产生产品经理带我飞的感觉,比如音乐播放器的歌曲排行榜、歌曲的音效增强等等
4.被领导掰弯(这里的观点也可以用来回答如果你和你的boss有争论怎么办)
如果领导是内行,那一般情况下,领导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可能都多,他会高瞻远瞩,看到一些你没有看到的东西,给你一些超越你现有积累、经验以及教训范围的建议,因为这是超越你的,所以你当时可能很难理解,但你应该听他的。
领导是外行,不但外行而且强势:尝试地去说。整理好你的理由。
5.究竟要怎么开发
策略1:明确本次上线产品的目的.如果是第一个版本上线的,就要注意,有些交互优化的步骤或者后期迭代能更新的东西就不要加上去
策略2、围绕这个目的进行功能的MVP化
判断MVP是否合格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完整”,也就是说有了这些功能,产品的目的就能实现;第二个标准是“必要”,必要的意思是指定的功能不可减少,如果少一个,那么产品的目的就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