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风|你的自卑源自何处?

自卑就是人们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感到无奈,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当中,作者提到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自卑。而有的人的自卑心理比较明显。

生理缺陷、被溺爱、被冷落,被奚落,都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生活意义”,把困难放大,产生消极的情绪,对生活没有激情,无法真正释放出自己的潜能。

如何找到让你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源呢?


1.早期记忆

有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最能显露个人心灵秘密的。

任何一个人的记忆都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承载着我们所认为的重要事件。记忆能够让人回忆起自身的限度和环境,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一种载体。

在一定程度上,记忆可以构成一个人的“生活故事”。

因此,最初的记忆是一个人人生观的雏形。通过最早的记忆,我们能够看出他发展的起始点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记忆来断定一个儿童是被忽略还是被宠溺,他是否能够与人合作,他喜欢和哪些人相处,他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比如,当一个人在回忆过去时总是提起:“我仔细查看周围……”,那么很可能他在儿童时期视力不佳,并且努力想要看得更清楚。

同样,如果一个儿童行动不便,渴望运动,则会把这样的想法表现在记忆中。

其次,人们会在记忆中表露出与其他人的关系,生活中的目标以及他们是怎样看待周边环境的。


2.梦境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认为梦是对未来的预测。

祖先、精灵和鬼神会通过梦来影响人类,并为人类指点迷津;古代的解梦书会根据梦境来分析一个人的运道。对原始民族来说,梦中隐藏着预言和征兆。

但在阿德勒看来,一个在清醒时可以完全控制自身机能的人,远比通过梦来预见未来的人要强得多。梦非但不能预知未来,还会让人思维混乱。

不过,阿德勒同样承认,梦可以提醒我们去注意一些平常被忽略的东西。但前提是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人格的惯性,以及他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一个人所产生的感觉和生活方式是相契合的,而白天与夜间的心理活动,也许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并没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做梦只是暂时脱离现实的场景,而不是真的和现实脱离。

在不能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时,现实压力就会延及睡眠,一直提醒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才会做梦。

在这个意义上,做梦的目的是解决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一旦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紧张感,并且确定已经为我们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那么我们的睡眠就不会受到干扰。

所以,梦的意义就在于为个人的生活方式提供防护,以此对抗常规认知的压力。

在梦的组织构建过程中,我们所选择的素材,也都是那些能巩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并且在面对特定问题时,这些素材也能够揭示出我们的生活方式会选择的道路。

所以,梦境事件的选择,和早期记忆一样,本身就喻示出了个人心中处事的方式和倾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