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3读《正面管教》有感(六)言行背后的目的

        一个人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态度,决定了他会怎么做。所以,言行背后的目的比言行本身更重要。
        我们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同样的语言用不同语气,会有不同的效果。当用一种责备羞辱的腔调时,会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当用理解和兴趣的语气时会营造出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
       昨天喝豆浆时,我手里的芋头没拿住,掉下时砸翻了满满豆浆的碗,撒了满桌子满地。我呆呆的看着,心里想着:如果是别人弄撒豆浆,我肯定又会骂一顿,我得做好挨骂的准备了。但是输了阵地不能输了气势。可是我的担心并没有出现。儿子和女儿都问我有没有事?烫没烫着?老公也连忙拿起抹布擦拭说:“你快吃吧,我来收拾。”就这样来来回回投洗抹布多次才擦拭干净桌子和地板。如果是我,我绝对做不到。
     我是个两面派,标准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以往他们要是不小心做了什么事,我都会暴跳如雷恶语相向,过后就后悔,可是下次还会重复昨天的故事。之前读完正面管教时我就想:我的怒吼对孩子真的有用吗?对于无心之过和有意而为我的态度都是一样恶劣,孩子心理是委屈是愤怒还是悔过呢?我都无从得知,只是发泄了我的怒火和怨气,用责备和羞辱的言语去伤害他。
        现在我学着要发火时先让自己冷静一下,用平和的语气跟他交流。当然也有忘了冷静脱口而出的时候,孩子虽然不跟我反驳,但是面目表情和行动就有很大区别,平和沟通后他会更亲近的抱抱我或者面带笑容的跟我说话(在亲近平和的氛围里)。脱口而出的结果就是他拉搭着脸对我不理不睬(疏远和敌意的氛围里)。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目的不同决定了态度和行为的不同,但是往往会目的相同,态度和行动却不匹配的行为发生,那是因为大家还不知道言行背后的目的比言行本身更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