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一直被《摆渡人》这个平凡无奇的书名误导。没看书评简介光凭名字,我没有一点想看它的欲望。什么鬼?摆渡人不就是头戴顶草帽,撑根竹篙,立在一叶扁舟上来回摆渡人们过河的那个孤舟蓑笠翁的形象吗?后来,无论去到哪个读书平台,总绕不过它的身影,且推崇者众。这才找来一睹为快。
书的封面上写着:“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以及“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这两句话一下子击中我的命门。我是个感性十足的人,任何细腻煽情的文字都能非常轻易撬开我的心扉。
《摆渡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以至于很多网友在豆瓣上吐槽这本书之所以得高分绝对是水军所为,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无复杂的人物关系,平铺直叙毫无美感可言。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说好看并强烈推荐呢?我想,是因为克莱尔.麦克福尔用温暖的笔触刻画了15岁少女迪伦的生死轮回以及情窦初开的懵懂,汩汩柔情流诸笔端满足了读者们的想象。就像她抛给读者的问题:Life, Death, Love---which would you choose?引发读者思考,不知不觉中就会在她编织的故事里沦陷。
关于死亡,你第一个想到的词是什么?冰冷,恐惧,消逝,悲恸……对吗?可是,《摆渡人》里完全感受不到这样的字眼。15岁的迪伦死于一场火车事故中,她是整列火车上唯一没逃过死神魔爪的人,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当她的灵魂从一片黑暗中苏醒,摸索着走出火车出事故的那个隧道口,重见光明,她还一度以为自己是事故的唯一幸存者,直到她看见坐在山坡上等她的崔斯坦,她的灵魂摆渡人,亲口告诉她:“其实,你是整列火车上唯一没活过来的人。我的任务就是带领你的灵魂穿过这烈火燎原般的荒原,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彼岸,重获新生,你就可以与你先逝的亲人团聚了。”迪伦没有哭,很快就接受了自己死亡的事实。整个故事就围绕着穿越荒原铺陈开来。
关于摆渡人,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光团,光芒闪烁耀眼,指引你的灵魂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他还具有防御能力,能保护被摆渡的灵魂克服困难险阻顺利穿过荒原,到达温馨的彼岸,摆渡人才算完成任务。他非人非物,没有具体的形体也没有思想,灵魂和感情,全凭被摆渡人的想象变成他们熟悉的或喜爱的样子。
而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我们,关于死亡和另一个世界,我们熟悉的是牛头马面,黑白无常,招魂幡,勾魂索,阴曹地府,黄泉路,奈何桥,忘川河,孟婆汤等等等等无一不让人心生恐惧敬畏,避之唯恐不及,哪里会有半点亲近之感。但是,摆渡人不同,正是因为摆渡人可以被想象成任何样子,人们绝不会想象一个恐怖的怪物来陪自己。
所以,迪伦想象出来的崔斯坦英俊,温柔,善良,迷人,她完全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择偶标准来想象她的摆渡人,一开始就对崔斯坦心存好感,以至于在穿越荒原朝夕相处患难与共时会不知不觉爱上他。到最后,即使成功的穿越了荒原,在彼岸分离时,迪伦竟然想放弃重生,继续和崔斯坦在一起。
有人说,迪伦之所以会爱上她的摆渡人崔斯坦,是她从小极度缺爱的一种折射,她从未被好好爱过,也从未被耐心的对待过,所以,有人对她好那么一点点,她都会飞蛾扑火誓死相随。虽然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来,有一点过度解读一个15岁少女的心。
这份稚嫩的感情可能会让成年读者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可是,我得承认我被迪伦对爱的执着和坚定以及无所畏惧的精神感动了,为爱勇敢,不顾一切,不放弃任何在一起的机会和可能,也许才是这本书闪闪发光的地方。当迪伦放弃永生,决意要返回荒原重新寻找崔斯坦,并要努力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内心一直祈祷她会成功,希望奇迹出现。迪伦用自己的行动在Life, Death, Love中做出了选择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Love。最后,她和崔斯坦回到火车事故发生的现场,找到自己的身体,奇迹再现,迪伦活了过来,迎着曙光,她看到化身为真正的人的崔斯坦正腼腆地笑望着她。
谁会是我们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这样的,给我来一打,最好会唱Eason的歌,会讲笑话逗我开心,陪我度过漫漫长夜,仰望灿烂星辰,细数春秋四季斗转星移,远离尘世喧嚣但愿长梦不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