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新番,且在之前培训上了解到【结构化思维】,所以结合已有的理论&方法,和大家聊高效开会。
------------收到开会需求的分界线------------------
第一步:搞清楚开会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时间我们收到开会的需求便被拉着走,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
我们开这个会究竟要达成怎样的目标?
聊目标之前我们需要找到问题 → 什么是问题?
问题:就是现状和理想值的差别。
举一个实际的栗子:
一次有位销售拉我们去开会,说要借脑,让大家头脑风暴想互动游戏。
于是大家一股脑想,并且提出了3-4种不同的互动游戏,销售还是觉得不满意,依然不愿意结束会议。
所以:他开这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为了要互动游戏么?
再通过几轮沟通才知道,原来销售的问题是:客户希望要3000条leads,我们只能提供2000条,所以销售希望用互动游戏来达成中间那1000条leads差值。
最后我们再围绕这1000条leads缺口想用什么方式达成,最后完美解决。
虽然最后解决,但因为销售没有及时的提出正确的问题,我们前面的无畏讨论至少花了30分钟时间,如果一开始她能阐述清楚问题,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点来考虑。
*核心:问题,是现状和期望值的差别,这是思考的第一步
第二步:判断清楚我们要扮演的角色
无论是我们发起的会议,还是别人邀约的会议,这个内容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角色一般有几种:
A. 需求方:提出问题者,需要解决问题;
B. 创意方:有很多点子/建议,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建议
C. 执行方:需要具体执行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法
D. 信息方:对会议内容了解,需要给参会人提供会议内容的相关信息;
E. 记录方:就是会议记录者,不需要提供建议
F. 控制方:控制时间&防止跑偏者
*注意:
1. 这几种角色是可以共同担任的;
2. 【记录方】和【控制方】是一定要有,不然开会跑偏,浪费时间;或者辛辛苦苦开完会,连说了啥,有啥结论都不知道。
第三步:搞清楚开会是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大家习惯性拉人开会,但是:开会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么?
一般的会议有几种情况:
1. 讨论型:这种会可以开,但前提是大家有想法才需要开;
2. 同步型:这种会可以开,但可以先把文件同步大家,让大家先阅读,再集中问问题;
3. 结论型:可能是一件事情需要有结论,也可以说是第一种的延伸,但这种可以是已经想法解决方案,直接线上(例如叮叮、电话、微信、QQ)问,回复和收集便可;
4. 确认型:怕大家理解不一致,需要开会确认——换个表达方式写出来确认不就完事了么
*注意:不同的会议种类,需要大家准备的内容是不同的:
1.【同步型】和【确认型】会议,都是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会议文件;
2.【讨论型】会议,需要提前告知大家问题和讨论内容,带着思考后的结果来到会议上。
第四步:订目标和时长
好的,明确了这个会要开了,那我们就开吧!
开之前需要考虑3个内容:
1. 开这个会你需要达成什么目标
2. 这个会要开多长时间?
3. 如果在指定时间内无法达到你要的结果,你可以接受么?
继续上文的栗子,要达成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方法来解决那1000条leads的差距。
*注意:目标需要具体,最好有数值。
第五步:会议邀约
1. 先发邮件,再群内提醒;
2. 内容:包括参与人(最好标注角色)、时间(写清楚会议时长,例如是1小时讨论,半小时决议)、地点(记得订会议室)、电话会议的电话号码、会议要达成的目标;
3. 重要提示:需要明确谁产出会议纪要&需要@谁提前准备什么
第六步:后续内容
1.提醒开会&开会准备事项:开会前15分钟微信/群内提醒,准备会议相关文件
2.控制方:如果没有人愿意做【控制方】,那就自己来做【控制方】,扮演好蓝帽子角色。不然浪费的就是大家的时间。
3.会议纪要:在指定时间内产出会议要,通发给会议相关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艾玛开个会干嘛还要做这么多事情,做这么多事情也要花很多时间。
我的看法是:
1. 一般开会少则半小时,多则几个小时,而前面说的动作大概是花半小时;如果能把前面的事情解决好,会议的时间就能大大缩减;
2. 而我们刚才做的动作,实质是一种梳理。与其把【梳理】放在会议上浪费大家的时间,不如会议前提前完成。
以上是一种方法,更具体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培养,欢迎各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