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躲过疫情,接下来又要忙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新年度工资调整方案,为了使这一方案通过率高一些,自己跟一位关系比较铁、在另一家公司当副总的哥们打了一个电话,询问起了公司里工资调整的事情,谈话间,不由地谈起了各自的收入水平。
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那位副总现在分管的是销售,每年额外提成就有近40万,再加上自己的正常年薪,全年下来,快小百万了。
羡慕之余,我直接对他说:“像你这样的收入,干脆别上班了,光赚提成就可以了。天天东奔西走的,多累啊。”
而那位朋友却告诉我:“不行啊,每年被动收入40万,对于二线以下的城市,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而且这种收入水平,相当于每月月薪保持在3万多元以上,即使不参加工作,每天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但如果每年40万元的被动收入,纯粹地就是与财务自由划等号,乃至可以抵消自己的工作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成立。”
一、每年被动收入40万,能否持久?
每年被动收入40万,可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这里面就是要强调一个“稳”字,试问一下自己,每年是可以做到有稳定的成果输出?还是可以做到稳定的投资回报?
如果没有能够支撑每年稳定的被动收入的收入来源,一旦收入被叫停,一切还得重新开始,那时候,并不是随便找一份工作就可以,而是相当于“半路出家”,什么事情都要从零做起,也就是叫离职1年之后找工作与离职5年之后再找工作,完全是两个概念,成功率也不可同日而语。
二、财务自由,前提在于自律
所谓的财务自由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真正要做到财务自由至少要做到3点:一是能够很好地控制住欲望。具备赚100元钱的能力,但仅有花10元钱的想法,这种收支对比,得到的结果永远是财务自由,怕就怕个人只能赚小康的钱,却非要过上土豪的生活,个人的花销欲望总是大于个人的赚钱能力,花钱的速度超过赚钱速度,如此这般,得到的结果只是能财务拮据而绝非财务自由。
二是能够清晰地规划未来。对于自己的下半生想要什么,该如何生活,心中早已有了清晰的规划,而且这种规划是建立在每年支出在40万以内,并能保持适当的弹性基础之上,才可以。否则,今天想旅行,明天想开店,后天想投资,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捉襟见肘,无从应对。
三是能够轻松应对意外风险。想起那句话,“谁也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一个先到来”,如果是安安稳稳地渡过每一天、每一年,每年40万是可以过得很好的,但如果有哪一天,突发的风险与意外,不打招呼地来临,讲真,40万有时候还真得不够用,看过一篇文章《只有到了医院,才知道自己是个穷人》,讲得就是个人如果不积蓄足够额度的钱款,在大病面前,很难招架得住。
三、工作,应是一门终生的功课
记得有位老人家,讲过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而工作就是改造到老最好的途径。
之前,在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指出,工作就是一场修行,实际上,这一论断,老人家早在50多年前就已经很透彻地指出来了。
放眼望去,不说像任正非、马云这样的顶级商业巨头,单说我们身边每年被动收入在40万以上的企业家也有很多,有的甚至可以做到每年过百万,但是看一看他们还是保持一如既往的工作热情,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将工作做为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或者说,工作在他们眼里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将工作视为自己的一种终生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但工作却还可以通过从事公益事业、志愿行业等方式体现出来,只不过内容与形式出现了变化,但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虽然,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仅仅普通工薪阶层当中的一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与作为,但还是应把工作看作是与社会保持不脱节的有效手段,哪怕被动收入过百万,也不应将安逸、舒适整天充斥到我们的大脑。
而是要忘掉每年被动收入的40万,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尽管收入可能会低一些,也无所谓,为得是让自己不颓废、不懈怠,时刻保持精进,时刻向好向善,保持应有的惬意与努力,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