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坚持”这件事,非常非常困难。
有人会提出,你说的不对,这是因为你没有梦想,所以还找不到坚持的动力。我只能说,其实有几个真正没有梦想的人呢?大家只是怕梦想实在太吓人吓己,于是悄悄藏着。我们其实像害怕失败那样害怕成功,怕不成功而选择逃避。
所以,阻碍“坚持”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对付阻碍需要长期的经验和战斗力。这是个修炼升级打怪兽的过程。只有等级不断升高,才能开动越来越困难的项目。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轻易”放弃。我们其实并不认识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和面对困难的自己相处。
那么,如果做到坚持,会有怎样的人生?
比如巴菲特,一辈子坚持读书看报思考问题,不断进行认知升级,看懂并寻找潜力股,实现财富不断滚动升级。如果你能做到每年收益为资产的20%,那么10年后,你的财富是现在的5倍,(可能你会不以为然,觉得这速度也太慢了),20年后,是现在的32倍,30年后,是现在的近200倍,40年后,是现在的1225倍,50年后,是现在的近7600倍,60年后,是现在的近47000倍(看到这里可能就不觉得这个速度慢了)。巴菲特就是把这件事坚持了至少60年。现在你懂得他总喜欢强调长寿的道理。
比尔盖茨的父亲让巴菲特和比尔分别用一个词概况他们成功的因素,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写到“执着”。
这里的秘密就是级数的概念,也就是让爱因斯坦感叹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的概念。真正的牛人深深领悟了这个数学道理,每天进步一点点,但是绵绵不绝,经久不衰,坐等时间复利的奇迹。
大家都知道跑马拉松是不会有人抢跑的,起点的先后就好比每个人先天的智商差异,对一个40多公里的马拉松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
既然世界上并没有太多的巴菲特,我们的收入总是赶不上消费的欲望,就证明“坚持”这事最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好好研究。
那么,开动一件事,到底有多难?
懒癌和拖延症的小怪兽总是不断猛烈攻击。
最经典的故事应该是这个,写《拖延心理学》著作的两位美国心理学专家,在最后交稿日期又过了两年多,才终于把稿子交到出版社。如果专家都可以拖延两年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总是按时完成任务呢?
另外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削减科研经费,发放经费的组织冥思苦想,怎样才能把拨款数额降下来呢?最终,拖延症再一次见证了它的实力。他们决定把经费申请的截止日期改为没有截止日期,任何时候都可以递交申请,马上得到评审。然而,教授们因为没有截止日期,无法发挥截稿前的小宇宙,终于无力递上任何申请,一年拖一年,循环往复,科研经费就这样妥妥的大幅度降下来了。
所以,如果你能做到开动,其实已经胜利了50%,其实大部分人都被懒癌和拖延症死死捆住,无力挣脱。我们总是有无数理由告诉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开始日期总是遥遥无期。
那么,开动的秘密是什么?
我们可以找到那些成功人士,研究一下他们的秘密。
村上春树写过一本书,《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一直保持着户外长跑的习惯,每天早上或长或短,或快或慢,长跑之后就开始一天的创作,畅销书一本接着一本。
贝多芬也保持每天去森林散步的习惯,或快或慢,或长或短。散步和创作总是捆绑在一起。
最近广为流传的金融精英必备特征,其中一条就是运动达人。
看来“运动”和“产出”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谁都离不开谁。
身心充电,是开始。
真有这么神奇吗?
各种医学心理学研究人员早已做足了临床试验。当然,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仔细回忆自己最燃的大学阶段,的确有早起锻炼的习惯。
最近又开始练习跑步,为了减掉产后两年只增不减的脂肪,也为了治疗多年不愈的骨灰级拖延症。每天见证着自己的小进步,一千米,两千米,到现在完成282千米的总跑程,累计跑步时间42小时13分。体重稳定下降4公斤,消耗热量19059千卡,沿途拍摄多张美丽风景发到朋友圈小蜜圈健身圈。最大的体会是,跑步的阻力越来越小,神清气爽,记忆力提高,精力非常容易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很多难缠的小怪兽自动逃跑。比如,今天这篇稿子的灵感就是早上跑步时看着河边美景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