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除了我之外,谁是您最不愿见的人?设法见一面,体验一下情绪的变化?那就是成长!认真思考:“成长体验”,重在“成长”还是“体验”?
今天的作业是个陷阱,老师说的是“除了我之外,谁是您最不愿意见的人?”我觉得李老师这是特指他就是让人最不愿见的人。哈哈,李老师知道自己天天逼着学生写作业是一件极痛苦的事情,作为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也是理所应当,毕竟有哪个学生喜欢做作业呢?
不过,成长就是在不断体验中进行的。这种体验有时是舒服的,有时是痛苦的,对于舒服的体验趋之若鹜,对于痛苦的体验避而不谈,这是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决定的。所以让我去见最不愿见的人,估计做不到,因为我使劲想了一下,好像没有最不愿见的人。
是我情感隔离还是选择性遗忘?不知道。可能是自动产生防御反应,把不好的体验已经排除在意识之外。
不愿见的人倒是有。对于这种人,我会发挥自己社会化的优势,不管内心有多么的厌恶,外表都会和对待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可能是学习精神分析对于自己的潜意识有所了解,我知道对他人的厌恶更多地是来自于不接纳自己的一些部分。
大家肯定知道了,我这是说的“投射”的防御机制。
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通俗地说,就是把不喜欢不接纳自己的部分放到别人身上,却说是别人不好。自从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他人的厌恶成分降低了很多。
不过,通过跟不愿见的人见面,确实促进了我的成长。TA让我体验到情绪可以瞬间下落;TA让我知道自己还有情结需要处理;TA让我了解到防御机制是怎样工作的;TA让我学着去探索潜意识并扩大了意识面……
如果说体验是手段,那成长可以理解成目的。我们就是在一步步体验中最终达到了成长。
许又新教授说过,目的手段化往往意味着人的生物性之社会化。手段目的化意味着社会价值之个人化或奖励的内在化(自我奖励)。
去见一个最不愿见的人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伽利略有言:教人以其性之所无,殆不可能,助人发挥其固有,则能事毕矣。
老师用心良苦啊!把老师名字从不愿见的人的名单上划掉,这就加入到最想见的人的名单里。
老师,您明天有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