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如何高效学习》的读书笔记分为三部分:思维导图,精彩摘录,感想总结。
思维导图:
精彩摘录:
学的少,会的多。
所谓的聪明是指能学得更快、记得更多更牢,而且信息的组织非常适合完成自己的目标。
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事实,记忆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全面的认识学习。
物理学家玻尔的故事:一次物理考试所有的问题都答对了,只有一道题,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这道题目是“怎样用一个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出题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利用所学的气压知识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从他的答案中看不出来他懂得气压知识,所以没有给他高分。他回答:“去建筑物的顶上,将气压计扔下来并开始计时,直到听到砰的一声,再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他找到老师,对低分表示异议。老师说,只要他能再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给他高分。他稍稍思考就回答,可以用气压计敲开建筑物主人的门,当主人打开门时,问他:“请问,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老师沉默了一会,问他还有别的办法吗。他说还有很多,比如:用一根长线绑着气压计,通过线的长度测量高度;或者将线当作钟摆,通过钟摆的运动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等等。老师最终决定给予学生满分。波尔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因为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而闻名于世。
大脑并非简单如计算机的文档储存,计算机文档的本质是一系列记录在硬盘上的0和1的组合,而人的大脑是通过数十亿个神经元相互联系储存信息的,所以机械记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
把程序语言中的”变量“想象成各种各样的罐子,可以装不同类型的数据。
没有任何方法、技巧、技术、诀窍能代替动机、兴趣和热情。
如果你仅仅想得到名牌大学的文凭,而不是知识本身吸引你,那么拿到文凭后你该怎样继续学习?
学习最好的理由就是知识本身吸引你不断学习,不断学习下去。
感想总结:
之前就在知乎上见过有人推荐《如何高效学习》,现在终于领略了这本书和作者斯科特.扬的庐山真面目,确实很有收获。
如果用两个字总结这本书,那就是“联系”。全书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还有整体、系统、比喻等,但其实也都是在讲“联系”,一个学科的知识点之间要联系,不同的学科之间要联系,学习要和生活实际联系等等。整本书讲的很细致,包括整体性学习的策略和具体技巧的介绍,中间还有回顾,甚至最后还有总结,作者的耐心和细心还有逻辑的缜密程度可见一斑。我甚至觉得有点啰嗦,不过可能教授方法论的书都有这个特点吧。
看完整本书,对作者很是佩服。不仅因为他在12个月里学完了MIT4年33门课程(这更能让我对下个学期专业学习的信心备受鼓舞),而且还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涉猎。比如编程、商务知识、写作技巧、动漫设计、作曲等,他甚至可以编写几个相当规模的游戏,写了好几本书,还管理着自己的公司。可以看出作者完全是凭着兴趣去学习的,当然绝大部分都是自学的。书中这么一个观点给我印象很深,我也很能认同:学习需要理由,最好的理由就是知识本身吸引你不断学习,
如果你仅仅想得到名牌大学的文凭,而不是知识本身吸引你,那么拿到文凭后你该怎样继续学习?
我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反思,竟然发现我之前所有的学习基本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即获取知识阶段,而这只是整体性学习的一小部分,之后还有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怪不得我的学习一直不怎么高效,也很容易遗忘,更有甚者有时考完试就像什么都没学过一样。几个阶段对应到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多学几遍,比如课件不能只看一遍,而应反复的看,直到弄透为止。在上课时应用书中”笔记流“是个不错的方法。书中还提到了费曼技巧,这的确是个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作者的学习方法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的实际,所以以后也要慢慢总结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