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终要召开经销商答谢会的时候了,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若琳最头疼的时候,因为每年经理都会拉着若琳交代各个经销商的性格、喜好、所占份额、销售业绩,然后让若琳在答谢会上,尽可能的去拜访一下,增进交流。遇到和气友善的,若琳还勉强能聊几句,遇到有些“居功自傲”的,若琳连话都接不上,更不用说维护关系了。每次想到这些,若琳就觉得很焦虑,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先开口,生怕自己搭讪不成功,会很尴尬,更害怕自己做不好,会被人笑话。好几次年终的答谢会前,若琳都跟我诉苦,说她想辞职。
其实若琳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因为若琳有一些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使人们认为自己会做出一些引人奚落或令自己尴尬的事,同时它也会使人们觉得他人都在对自己指指点点,因此变得悲观消极。
《无压力社交》中,提到了社交焦虑者普遍拥有的一种心态。
社交焦虑者普遍都有一种要被批评的预感,与其说这是一种想法,不如说这是一种心态,这样的心态会影响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消极想法,比如,感觉自己无能、不受欢迎一般都与不自信有关(“我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一个人会这样想,说明他对自己缺乏信心。能够造成社交焦虑的想法可能同时与自己和他人有关。
若琳之所以害怕跟陌生人打交道,是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父母也很少给若琳肯定的认可。有一年,即是邻居,又是同班同学的小峰获得了市演讲比赛“一等奖”,父母觉得若琳不争气,抱怨若琳不会讨老师喜欢,不会说话,后来若琳就渐渐的不爱说话了。哪怕若琳很努力考上了重点高中,在父母眼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会说,“你看隔壁家小峰,人家考进的是重点班,你要向他看齐,要不然我们在院子里抬不起头来。”所以若琳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达到普通水平。工作以后,虽然领导总是夸赞若琳认真细致,责任心强,但强大的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让她无暇感受领导的赞许,给自己树立信心,只能更拼命地工作,努力晋升,可越是往高处走,若琳越发现,自己越害怕跟人打交道。
因为小时候很少得到认可,以致于若琳内心很自卑,总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再加上工作以后经常加班,压力很大,所以若琳就越发想要回避一些需要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社交场合,想尽可能的让自己轻松一点。
《去压力社交》中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
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分为两步:
1.学会识别你脑中的想法。弄清楚当你感到焦虑时,你在想些什么。
2.学会重复检验你的思维模式
第一步,弄清楚你在想些什么
当出现企图躲避在当众发言,发言时断断续续的情况时,先问问自己,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在这个场合中,你最在乎的事情是什么,这个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以尝试用“想法记录表”记录自己的想法,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自己产生了什么想法,这样的想法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第二步,找到替代性的思维模式
弄清楚自己的想法以后,接下来就是重新检查自己的想法。对应想法记录表,问问自己,事实是什么,有哪些证据与你的猜想一致,如果想要更自信应该怎么想,其他人会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然后找到替代的积极想法写在对应的原有想法后面。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可以帮助自己慢慢改变因为不自信而导致社交焦虑,通过转变信念,让社交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