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成,怎么就你不行?

从小到大,我爸我妈教育我一直秉承着一个基本方针:别人都能做的事,你也一定且必须能做好。

中学时,一次月考的数学最后一道大题我没做出来。当我回家拿着卷纸给家长签字时,我跟他们俩说,这题我真的不会,想不出来用哪个知识点。这是个人能力问题,这题丢分不可惜。我爸听了勃然大怒,一把摔了卷子,质问我,一个班上上课,为什么人家都能答出来,就你不会?你还有脸说!我爸拔高了音调朝着我吼了一句,然后就转身回了卧室,不想再搭理我。

就你不成

至此,“别人都能答出来,怎么就你不会?”这个问题开始泛化,并且折磨了我整个青春期。

为什么别人都能考高分,就我物理总是不及格?

为什么别的同学都瘦溜苗条的,就我胖得跟猪似的?

为什么班上的那几个男生跟其他女同学相处得很好,就单单在背后那么轻蔑恶毒地骂我?

对于这些问题,我从没有深究过,那些“全知全能的别人”到底有多少?而是简单粗暴地认为,跟“别人”不一样的我就是错的,一切都是我蠢,都是我不够好。即便是我被班上的男生霸凌了,我首先想到是我的原因,一定是我太讨人厌了。

我开始变得极端、敏感,甚至用自残来惩罚令我厌恶的自己。

那个时候的我,一点也不爱自己。


这种情况一直持到我高考结束。大学里我开始学习心理学,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什么是个体差异性,有些事情真不是努力就可以办得到的。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无条件地爱自己。我数学学不好,但是我可以在院里的辩论赛上成为最佳辩手啊。

我希望我爸妈也能转变观念,尊重每个人的不一样。

两年前,我给妈分享了一篇反抗集体帖子。一个河北的高中生拒绝在雾霾天去操场上跑操,即便是学校给处分也不去。他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也支持孩子的决定。我很欣赏他们的勇气,我妈却嗤之以鼻。其他学生都能跑步,咋就他那么娇气?我接着问她,如果主人公是我,你也会让我去跑操吗?我妈坚定地表示,搞特殊化就是不对,全校几千人都能跑步,那你肯定也能行。

这几年来,我和我妈类似的争论从未间断过。小到减肥、大到婚姻,我妈用着天下妈妈共同的必杀技“为你好”不停地试着给我洗脑,即便不成功也以关爱小屁孩的目光看着我,觉得我还没长大,还不懂事儿而已。

前天,我因为我妈建议我减肥而跟她吵了一架。我说自己很健康,也在运动,不想因为别人怎么看而去减肥。我妈也不生气,根本就像没这回事似的,昨天又提了一遍减肥的事儿。

一大早起来,看着我妈再一次劝我减肥的留言,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从众行为,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保护方式。

我爸妈生于60年代的东北,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多子女的农工家庭。两位父亲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单位为家,很少参与子女的成长;两个妈妈为了家里的糊口劳心劳力,也没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这也应该是当时很多家庭的缩影。

在家里,所有人都在啃地瓜、穿旧衣服,无差别的苦日子是生存的保证。在学校,“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甘心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等等为集体牺牲自我的教育方式更是主旋律。就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加工成了统一规格的零件。

参加工作了,更是如此。上个世纪70到90年代是东北国有企业最辉煌的时期,成为工人阶级是很多人向往的目标。和我爸妈一样,很多的同龄人都在初高中毕业后早早地进入了工厂,希望能和自己的父辈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安度一生。

可好景不长,随着企业转型,大批工人下岗。他们开始忧心忡忡,没有一技之长的自己今后该如何生存。既然笨鸟飞不起来,那就下个蛋,让小鸟飞吧。小时候,我身边的小伙伴都在各种兴趣班过周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

说不好,这是家长心中的未完成式在孩子身上的体现,让孩子替自己完成自己年轻时未实行的梦想;还是从众心理的作祟,别人家孩子会画画弹琴,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


从众心理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领域,类似的实验从未停止过。多数实验结果表示只有25%-30%的人会不受群体的影响,坚持独立性。

其中,以阿希从众实验最为出名。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从众心理。每组被试由7人组成,其中只有1个人是真正的被试,其余的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合作者。主试给7位被试展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上面是标准线段X,另一张上有A、B、C三条长度不一的线段,其中一条与X等长。主试要求所有人指出,哪一个是与X等长的,真正的被试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发言。前两轮测试中,大家没有差别。但是从第三轮开始,前面的6个人故意选择错误答案,以观察被试的反应。

阿希从众实验

我还记得,实验视频中那名真正被试的表情很耐人寻味。随着前面6名被试不停地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也越来越不安,疑惑不解地看着众人。轮到他回答时,前几轮可能还能坚持正确答案,但逐渐也随着众人选择错误答案,且毫不迟疑。实验结束后的参访中,被试明确表示,选择错误的是因为不想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服从集体中虽然不一定是对的,但却一定是安全的,这正是我们从众的根本原因。


从众扼杀了不仅我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还会加重我们的生活负担。

原本就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已经让我们心力交瘁,如果还要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据着,被亲戚朋友的言论压着,那么岂不是要憋屈死?

我觉得自己还算很幸运,活到至今“为所欲为”。我爸妈虽说观念守旧些、唠叨些,但到底也只是嘴上说说。我妈很希望我留在家里上大学,倒是没拦着我报考南方的大学;我爸也希望我可以回到家乡,工作、结婚、生子,但也支持我毕业后出国留学。

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