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为何家会伤人》是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第一部作品,首版发表于2007年,2014年再版,修订6万余字。从今天起,我将和你一起学习、回顾书中的精华。
本文是拆解《为何家会伤人》的第五篇。本书的其它拆解文章详见《心理学解读:真爱与溺爱》、《心理学解读:共情和同情心》 、《心理学解读:老师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和《心理学解读: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 。
我将结合自己的案例,为您深度剖析心理学的观点。希望我们透过心理学看到事物的本质。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 01 /自信、自卑的心理学释义
心理学认为自信、自卑是一种关系。
自信,通俗理解,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然而,从逻辑上讲,不存在A相信A这回事,存在的,只能是A相信B或B相信A。简单来说,是自己内在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内在的另一部分,即“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关于“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概念详见《心理学解读: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 )
所谓自卑,也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没有信心。
自信和自卑是“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间的关系互动。这个观点不容易理解,为此我们引入两个概念进行说明,一个是“分离焦虑”,一个是“安全岛”。
/ 02 /分离焦虑
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经过大量细致的观察,将三岁前的新生儿分成了三个阶段:正常自闭器(出生到1个月);正常共生期(2个月到6个月);分离期(7个月到36个月)。
玛格丽特.马勒认为分离器是幼儿性格形成的决定性时间。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意识到,妈妈和他不是一个共生体,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
因此他们开始选择“逃离”妈妈,开始大胆的去探索外部世界,但弱小的幼儿在探索中容易受到挫折,受挫后他们会更依赖于妈妈,求得妈妈的保护。在这个痛苦的分离过程中,幼儿心中便会“住下”一个妈妈,是“好妈妈”还是一个“坏妈妈”,完全取决于幼儿在分离过程中与妈妈的互动关系。好的互动、积极的照顾便会产生一个“好妈妈”,“好妈妈”是爱自己、相信自己的妈妈。只有心中“住下”一个好妈妈,孩子才会独自一人去探索新的未知世界,最终成为自己,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好妈妈”的构建帮助幼儿从一元关系走向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见《心理学解读:老师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文末的心理学知识)),“好妈妈”能够帮助幼儿建立一个稳固的分离状态,孩子对分离的感受也便更加全面,最终便会形成一个健康的分离状态,即成熟分离。
“成熟分离”让孩子意识到,我是我,妈妈是妈妈,我爱妈妈,但我也喜欢独立。因为孩子相信无论何时、何事,都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在心中,也即“内在父母”在心中,于是便会更自信于对外界世界的探索。
/ 03 /安全岛
美国临床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对幼儿来讲,父母无条件和积极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成长因素。他们无条件的爱他,不向他提任何要求,也不谴责他,他们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而爱他、呵护他,无论他有什么缺点,都能得到无条件积极的关注,幼儿便会在心中形成一个“安全岛”。
父母的爱就是安全岛的基石,他会非常自信去探索世界,去建立关系。因为他深信,如果他受了伤,如果别人拒绝了他、不要他,他可以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爸爸妈妈会爱他,支持他。
“安全岛”展现了我们的内心世界,电影《头脑特工队》将小女孩莱利的心理特征形象的描绘为5个“安全岛”:家庭岛,友谊岛,冰球岛,诚实岛,恶作剧岛。在父母的呵护下,莱利挺过了一系列悲伤的体验,莱利的“安全岛”焕发出新的生机,进一步演化出“浪漫岛”、“时尚岛”等等。
影片中所谓的各种心理岛,都源自于我们上面提到的“安全岛”,随着人生经历的逐渐丰富,它们会有新的演化,这种演化均源自于这个“安全岛”,但是否能够成功的演化却要依赖于这个源自于原生家庭的“安全岛”是否足够牢固。
#心理学知识45#
动力01│心理疾病的分类:分为三种,精神病:最严重,典型症状是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和想法,主要问题是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处于完全了一元关系中,完全活在自己的内部想象中。人格障碍,表现形式为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他们能够感知到别人的存在,却无法对别人生出感情,处于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之间。神经症,是最轻的心理疾病,常见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他们总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会积极的寻求心理的治疗,介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
心理学故事:《蝙蝠侠》里的小丑就是典型的人格障碍。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