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和我抱怨,我学了那么多的时间管理的方法,可我还是管不住自己。
我问他,你有想过为什么吗?
他说:还不是拖延症,我根本没有办法,这是病,我控制不了它。
事实上,拖延症真的是一种心理疾病吗?我们真的对它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01----------------------
大学时,我有一个外号叫“日剧姐“的同学,起这个外号并不是因为她喜欢看日剧,而是有一次期末,在周日下午有一门考试,但她却在周六一天看完了一部30集的电视剧,破了她之前一周的记录。
可笑的是,每两个小时她都会感慨一下:时光易逝,我要变老,拖延症啊,要治不好。
最后她也为之付出了代价,一整晚没有睡觉去复习。
她“一日一剧”的事迹在我们学年流传开来,很多人评价她为追剧界的大神,甚至有人在路上跑过来找她要签名。
我对此感到很好奇,跑过去问她:”你看剧的时候就不着急吗?”她很快回答说:着急呀。
我追问下去: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她说:
因为,我知道自己一定能够复习完呀。
在她随口的回答中,却恰恰反映了大多数人拖延时的内心活动: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完成,换句话说就是,我是衡量过利弊的,我清楚的知道最晚我几天能够完成。
因为我知道在寒假开学前一周,我一定能够完成作业,所以我拖延。
因为我知道晚几分钟吃饭,父母也会等我,所以我拖延。
因为我知道在截止日期前我能够完成工作报告,所以我拖延。
看,并不是因为有拖延症才这样做,而是因为我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最低的心理预期,又想给自己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用拖延症这个词来自欺欺人。
换句话说,我就是奔着“最后一周再做”这个结果去的,拖延到最后一天正好是我的目的。
哪有什么拖延症,你只不过是被潜意识欺骗了而已。
--------------------02--------------------
在心理学中,这种情况被称为预期效应,指的是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不是受他们行为的直接结果的影响,而是受他们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所支配。
低标准的心理预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的压力,不至于对要做的这件事充满过高的恐惧感。
而太低的心理预期,也会使我们不自觉地推迟这种压力带给自己的不适感,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匆匆完成的往往结果不佳。比如截止日期前才完成的工作,最后一秒完成的论文等。
同时,如果屡屡侥幸逃脱,还会在潜意识上增强我们对拖延的依赖,也就是对这种心理预期的增强效应。
我一个室友,总是习惯性迟到,最神奇的在于每次她都会在铃响后一两分钟进屋,老师也很苦恼,不知道应不应该算她迟到,如果算迟到好像太不近人情了。一次次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没想到的是,她却因此变本加厉。
我原本和其他人一样,觉得她是故意的。但后来我发现,她考试的时候是不会迟到的。那时我才知道:
原来,她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
原来,正是因为即使她这样做了,也不会有惩罚,才加重了她对于拖延的依赖。
原来,我们拖延某件事,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我们心中它没有那么重要。
大多数人都把这样的行为简单的归结为“拖延症”,并认为这是一种自己控制不了的病。但事实上,所谓拖延症,只不过是自己制定的“预期陷阱”,并且通过一次次的“完美逃脱”,把它变成了一种习惯性行为。
---------------------03-------------------
低标准的预期会造成拖延,同样,高标准也会造成拖延,甚至比前者更严重。
小的时候,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好像总有那么一个孩子,什么都比你优秀,不管你做什么,父母总是不满意。
或许你觉得自己总是活在他们的阴影下,但你不知道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或许并没有你眼中看到的那么辉煌。
从第一天上学开始,他耳边听到都是“人家这孩子真聪明,真懂事。”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会说:我儿子真聪明。恍惚之间,自己的努力在众人的言语中消失于无形。
当父母正在为孩子的与众不同而感到洋洋得意的同时,却不知道,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替孩子抹去了更多的未来的可能性。
久而久之,孩子开始相信了”自己是个天才“这个善意的谎言。
不知道怎样和人相处,没关系,天才总是孤独的;
不知道这道题怎么做,没关系,我不会别人也不可能会。
最重要的是,孩子开始不敢尝试,不敢犯错,因为在他们看来,我是最聪明的那个,天才是不被允许犯错的,一旦犯错,我将会失去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孩子躲在自己设置的保护伞里,一点一点从”聪明的孩子“变成了”普通人“。
孩子就是这样,很简单就会听信父母的谎言。
渐渐的,当孩子发现自己做不到,就会觉得力不从心,都会把原因归结为:如果我做不到,一定是我不够聪明,即使我再怎么努力,我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我还是不要去做了吧,做了也不一定能做的好,那时,所有人一定觉得“这孩子真笨。”
瞧,一副好牌就这样被打烂了。
长大以后,“别人家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完美主义,做了一定要做到别人满意,一定要做到完美。
如果做不到,那么宁可不做,毕竟不做就不会失败。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拖延,倒不如说是逃避,他们太过于看重结果,太过于害怕失败。
为此,他们宁愿放弃一个努力的机会,也要让自己有一个“安全”的假象。就这样,他们有了一个逃避的心理预期,为自己做不好找一个“一定是时间太仓促了”类似的理由。
-------------------04----------------------
了解了我们拖延时真正的思维模式,也知道了我们拖延的原因,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拖延症呢?
首先,要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举一个例子,经常会有这样的人,明知道自己应该去健身,去拼命,去奋斗,却总是一拖再拖做不到。
或者,在一些明知道没什么用的会议里,并没有人会认真听,却还是紧张的不行。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总是强调”我们要努力,我们要坚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真正热爱到骨子里的事情是不需要坚持的,因为,我们不会拖延。
回想一下,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坚持的那件事,拼命要养成习惯的那件事――自己是真的喜欢,还是因为所有人都在追逐,我不追逐看起来是不是不正常?
再比如说,你看动漫,打游戏的时候会拖延吗,会坚持不下去吗?显然是不会的。不管你喜欢玩游戏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游戏界面吸引你,可能是成就感让你满足,真正的结果就是:它让你觉得快乐。
用预期效应来看,之所以养成不了习惯,总是把拖延症挂在嘴边,根本就在于这并不是我们真心想做的那件事,或者这件事满足不了我的某方面需求,所以才用“能拖一时是一时”来面对。
所以,找到一件自己想起来就热血沸腾的事,你一定会乐在其中。
其次,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
既不能把预期设定的过低,让自己有机会给拖延找借口,给不愿负责任找理由;也不能把目标设定的过高,高到自己提到就想逃离。
如果还是觉得很难,可以找一个时间,写下你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尝试着感受它出现时你的情绪变化,并且逼自己去面对,找一些解决办法。或许你就会发现,即使出现了,我也可以解决。同时,我还收获了一次失败的经验,这不也是同样很美好的吗?
你会发现,自己所害怕的一切只不过是想象出来。所谓拖延症,此时也不过是句托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