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代袁枚的这首《苔》写得太有意境了,全诗清新洒脱、言词通俗,流淌着昂扬向上、自立自强的精气神。凡20字,毫无“人迹”可循,却似乎句句不离人,相信曾给了不少正身处困顿逆境的小人物继续走下去的勇气,也包括我。
后来,我查阅了作者袁枚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看着看着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原来作者和诗都不简单。诸位且往下看。
“这首《苔》是有所本事的,它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①
到此,谜面算是解开了。这首《苔》是学生写给老师的贺寿诗,作者以“苔”自喻,向老师“牡丹”学习,恭维地不漏声色、恰到好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单从诗面意思上看,苔永远不可能变成牡丹,更不会艳压牡丹。但它即便微弱不堪,也学着牡丹的精神,是自谦,更是赞美。
有人考证说,这首诗这首诗写于袁枚归隐“随园”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用现在话语来说,作者那时正是有钱又有闲,无需为仕途起伏担惊受怕,也不用因生活困顿而意志消沉,每日饮茶写诗品味,游园交友作文,活得实在悠哉乐哉。
况且,诗人在那个年代还颇有“商业头脑”。他在置得“随园”后大加修葺,随后拆掉围墙让人随意游玩。等园子在外有了一定名气后,他有亲自撰写了《随园食单》,全力推介自家美食的烹饪水准,甚至还精心值班酒席,辅以歌舞作乐,游人自然趋之若鹜。等园子和主人“红透”之后,他又在园子里售卖起《随园全集》、《随园食单》等书籍,仅此一项,每年可收入三四千两白银。②
可见作者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活得实在洒脱,过得实在舒坦,难免能写出这样清新脱俗的诗出来。关于诗人还有很多逸闻趣事,限于篇幅,不在此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检索。
接下来还是回归这首诗吧,抛开冗杂功利的背景,我们还是需要从诗句中读到一些精神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尤其是我们这些刚刚不如社会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强大的背景支撑,在很多事情上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就像那潮湿角落里的苔,暂时没有力量超越时空限制如同大树那样在空中舒展枝干,但我们始终怀有“也学牡丹开”的志向,以己微弱之力,尽我毕生所能,骄傲地向命运挑战,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写到这里,回过头来再读诗句,有人可能会读出一股“宿命论”的悲观情绪,正如上文所言,苔就是苔,不可能变成牡丹。可是转念一想,那又如何?即便是一枚小小的苔,不也被写进诗里,流传万世,它渺小得微不足道,坚强得让人赞叹,这既是苔的宿命,也是苔的价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幸运的是,我们都不是无法改变宿命的“苔”,而是一个个具体实在的人,不用像苔那样只能“也学牡丹开”,却不能成为牡丹。我们完全有可能从从自卑变得自信、由渺小走向强大、将失败转为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永葆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并能将这份精神转化为一以贯之的行动。
请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定能打拼出一个自己梦想的未来。
【参考资料】
①田瑞文.袁枚想要向谁学——小议“也学牡丹开”[J].语文建设,2018(5Z):39-42
②揭秘清代商业炒作第一高手袁枚的炒作手法.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