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本身特点是,首先竞争的是各个环节都不要出错,这个是入门的基本门槛 否则就没有行业的入场券。特别是一些新创业公司,彼此之间要比拼的可能是最短板。而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从“目标”和“手段”或者说 what和how两个层面在阐述:既要敢于挑战,又要脚踏实地。从组织层面看对于目标设定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又会受限于组织的内在结构,或者说各个部门的生态关系。
以国内大部分IC公司为例,产品的研发阶段,主要的决策权力是掌握在研发手里,细分下来就是设计(前端和后端)、验证、平台、软件,其中最有话语权的往往是设计和软件的部门,最小阻力路径是挤压验证和平台部门,也包括IT部门。首先从功能的角度看,验证是守门的,从验证出去的东西 如果还有问题,大家会challenge验证。但是在信息不完整、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验证作完备又是极端困难的。
怎么显性的衡量 设计的质量呢?如何评定验证的质量?特别是如何剔除掉 “伪工作” 和 “由于缺乏技能、低效或疏忽引入的本不该有的工作” ?
软件工程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同事之间的review,是否有效呢?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定期的回顾复盘,会有效吗?
如何做review提供切实的帮助,而不是仅仅查进度 做 “监工”?如何带动形成一个学习的氛围。内部要有师傅带徒弟的机制。
如何利用最小阻力原理,设计合适的切入点,培养高效的团队。
执行力的核心也是如何集中优势资源 克服一些特定困难后,改变现有的技术阻力结构。
公司内部的这类长效机制的建立,也与个人的习惯养成比较类似,要反复尝试不同的实现方式,找到可以长期坚持的,特别适合团队的方式。
要找到内部做事积极主动,特别爱分享的群体,以他们为核心构建你的技术维护和推广团队。
时刻记住你最关键的阻力点,切实有效的正面应对解决而非逃避,才能让团队能力获得真实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