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要完成多少告别才是一个拥有完整自体的人?'',这句话深深的打到我的心里!是啊,有多少人,就是这样一直'向前',不曾回头的活着,带着伤疤、带着疼痛、带着不屑一顾、带着自以为是,或许你就这样的活着,活到死去;也或者,有一天你走投无路,面前看到的要么悬崖、要么峭壁,然后呢? 。。。。。。。
纵然过去的已然无法改变,纵然那曾经未得到温情已然无法争取,纵然过往的生活无法重来,但是,你真的确定你所认为的就是真实吗?你真的确定你所体验到的冷漠不是被误解了的温情吗?你真的确定如果有机会可以回到重前你愿意重来一回吗?
大多数的母亲会本能性的把自己的爱毫无阻隔的给予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但是母亲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所当然的付出着,而这样的理所当然往往转而变成了孩子所感受到的要求,甚至成为挫折破坏了孩子的全能幻想与主观体验,错位和扭曲就这样开始了,孩子为了生存而顺从母亲的要求,而当顺从成为一个模式和习惯,孩子开始害怕分离、不能独立,又如何完成告别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告别呢?每一段关系都有一段天然的保质期,过掉保质期的关系倘若不是良好的发展性的关系,那么这段关系中的残留物就将带入下一段关系,不可避免的挤压着下一段关系的空间,同时也磨灭着自身的创造力与自发性,所以,告别是为了可以较好的建立下一段关系,而随着每段关系的建立与告别,其中不变的只有一个孤独的、逐渐走向完整的自体!趋向完整的自体转过来又会以合作的姿态建立关系,并非合作性的关系没有保质期,而是这种关系中无需长期储存,而具有天然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说到顺从,而后另一个需要说一说的就是让步,顺从是虚假自体的代谢物,而让步则是一种自我的成就,孩子是选择顺从亦或是让步来处理与父母之间的'不和谐',更多的则是取决于母亲能否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做到多一点的主体性而少一点的淹没性!
那么假设母亲不旦不能提供一个主体性的氛围,而相反是一个抑郁性的母亲呢?温尼科特对母亲的描述非常体验性的向我们描述了抑郁性母亲给孩子带来的感受,'躺在她的腿上就像躺在死去的树上'!那是一种何等绝望而又冰冷的感受啊!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孩子非但谈不上以保有自身意志的让步,就连顺从都缺少了被要求顺从的原点,而是首先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调动母亲活力的氛围,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活力被调动,哪怕是不好的情绪,然后孩子才有可能去顺从这个被自己营造出来的环境,并在其中感受到自己活着的气息!
抑郁性的母亲的对面在站着另外一种母亲,就是意志过于强盛的,一直占有着、要求着自己的孩子,并以得到孩子的顺从而炫耀和自我满足的母亲,这样的母亲影响着孩子'非我'对象的出现,阻止着孩子向过渡性客体的迈进,挤压着孩子的过渡性的空间,孩子无形当中被绑架在与母亲的关系当中,并且影响着孩子与同龄孩子关系的建立!
那又什么是过渡性空间?什么是过渡性客体呢?孩子的第一个非我对象也就是被称为过渡性客体的存在,用来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就是孩子开始从全能的幻想的状态走出来,到达一个即非完全客观也非完全主观的'中间领域',这个过渡性客体是属于孩子的,是孩子创造的第一个所有物,孩子在其中逐渐的接近那个自我存在的意义和建立独立的可能性!